父母们都想为孩子好,早教也因此不容忽视。今日图老师小编给大家精心准备了些早教小知识,详解介绍孩子切不可触碰的6条“底线”。
【 tulaoshi.com - 分娩 】
老话常说:骂人不揭短。在行事风格上,成年人早已熟悉这样的一套不成文的“潜规则”——— 那就是不要触碰他人的底线和短处。其实,何止成年人有底线,孩子同样也有自己的“底线”!做个合格父母,就请别进雷区!
底线一:某些丢人的毛病
某些“丢人的毛病”幼儿往往对诸如尿床之类的“毛病”十分敏感,因为他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们觉得这些缺陷会使自己在同伴面前“丢面子”。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幼儿园教师,都不应在小伙伴们面前提及,更不宜嘲笑、挖苦。
底线二:某些心理疾患
对于自己正罹患或曾经罹患过的诸如孤独症、抑郁症、多动症等与心理有关的疾患,幼儿往往更为敏感。如果大人们经常挂在嘴边,自然不利于疾病康复。即便疾病已痊愈,当着孩子的面常常提及也等于是“揭短”,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
底线三:曾经的过失
一些在大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曾经的过失”,也会使得某些孩子长期耿耿于怀,只要有人提起,他们便会有“被揭伤疤”之痛。这些“曾经的过失”可能包括:某次游戏得了最后一名,某次表演砸了锅,某次郊游出了洋相,甚至小时候爱哭等等。
底线四:被体罚的经历
被打、被骂、被罚站等体罚往往是孩子“没齿难忘”的痛苦经历,因为不仅皮肉受了苦,心灵也可能受到创伤。即使孩子目前已很少遭到体罚,但在旁人面前频频提及过去的“受辱史”,仍然会使他陷入极度尴尬之中难以自拔。
底线五:身体缺陷
如平足、色盲、矮小、过胖、过瘦、眼小、脸丑等生理或身体上的缺陷,尽管是“明摆”着的,但如果大人时不时提及也会使孩子失意。即便说的是很久之前的事,如出生时瘦得皮包骨或样子像难看的“小老头”,也会让孩子不快。
底线六:独处的小天地
幼儿往往十分看重自己独处的小天地,并将其视为自己的“私人领地”。如果家长经常未经孩子同意在其“领地”里“检查”一番,在孩子看来也是对自己“隐私”的公然侵犯。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家长怎样教孩子整理房间呢?学龄前儿童都喜欢把手中的玩具或其他物品随意摆放,这样久而久之就会显得杂乱无章。作为家长,你会帮孩子整理还是教会孩子自己整理房间呢?小编认为教会孩子整理房间是很有必要的哦。
家长教孩子整理房间的方法
首先要告诉孩子干净的房间的好处。可以给孩子讲讲,干净、整洁的环境能让他们很快地找到他们的东西,比如当他们需要衣服时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并且衣服放在衣柜里会让他们的房间看起来更整洁,他们的玩具小伙伴也会生活得更舒适。这样,孩子们就会越来越喜欢整理自己的房间。
其次,可以让孩子去感受一下房间脏乱带来的后果。比如,孩子把脏衣服随手扔在地上而不是扔在篓子里,那么他们就没有洗干净的衣服可以穿;如果孩子不爱惜、收好自己的玩具,那么玩具可能被损坏或丢失。这是教孩子注意保持房间卫生很好的办法,甚至都不需要家长去惩罚,孩子就会乖乖整理好。
当孩子的房间非常整洁时,家长要不吝惜地给予赞扬。可以夸孩子,说房间收拾得真好真干净,衣服叠得也非常好,这样孩子就会保持爱整洁的习惯。不过,奖励也不能太多,这会使孩子产生整理房间就有奖励的想法,那么若没有奖励孩子可能就不会主动整理房间。过度称赞孩子的勤快,可能会使他们认为他们本不应该打扫房间。
同时,家长教孩子整理房间是需要步骤的哦。
家长教孩子整理房间的步骤
首先,要让他们学会整理床铺。床是房间里最大的一个平面,只要床面干净整齐,房间就已经整理好50%—70%了。所以,父母要教给孩子的只是把床单或被罩拉平。不过,要注意,一定要让孩子用那种不容易起褶的床单或被罩,否则,孩子怎么也弄不平它,会影响他们收拾屋子的成就感。
其次,是地板。教给孩子把从门口到床边的那一块地面清理干净。这会让他们发现房间里又有很大的一块地方变整齐了,让他们产生控制了局面的感觉。
再次,把衣服、书、玩具和杂物等东西都分好类,然后给房间分区,一一进行整理。衣服装进衣橱,书和纸张放到书桌上,玩具放到架子上,大个儿的毛绒玩具放在最下层,小一点儿的放在中层,而乐高玩具和芭比娃娃放在最上层。
最后,要记住的一点是,学习整理房间也得循序渐进。比如,等到孩子们习惯了你的要求,能简单地把他们的床铺、地板和房间里的东西大致收拾好,你再每周提出一个新的要求:这个星期整理橱柜的最上一层,下个星期整理书桌。
家长在教孩子整理房间时要有耐心并且循序渐进哦。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早教相关推荐 |
||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 | ||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会很喜欢帮家长的忙。但是往往宝宝由于年龄小会帮倒忙,这是家长要怎么办呢?很多爸爸妈妈会不耐烦的训斥孩子或者不让孩子继续帮助,这样做是不好的哦。下面就来举个例子告诉你如何处理孩子帮倒忙的情况吧。
场景:妈妈把宝宝的小衣服浸泡在盆里就去忙活其它事情了,小家伙看见了,兴奋地要帮妈妈洗,妈妈怕小家伙闲着捣乱就答应了,小家伙像领到什么光荣任务一样,开心地蹲在盆子边学着妈妈的样子在里面乱揉起来,一边揉一边把洗衣粉勺上去,盆子里很快出现了大量的泡泡,小家伙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异常,愈加勤快地向衣服上边倒洗衣粉,很快,整个洗衣盆变成了一个大大的泡泡玩具,小家伙光顾的在那里折腾她的新发现,很快就弄的盆子周围都是水,小家伙的衣服也弄湿了……
豆豆妈的处理方式
满地狼藉映入眼帘,豆豆妈顿时火冒三丈,"噌噌噌"走到宝宝跟前,冲着小家伙大吼:"你这叫帮妈妈洗衣服啊!你看你都弄成什么样子了,我看你就是想自己玩,真是越帮越忙,还不到一边呆着去!"
宝宝被来势汹汹的妈妈吓的一言不发,低着头站在那里偷偷看妈妈,眼看着妈妈气呼呼一边拖地一边唠叨,时而还转身给她个白眼,小家伙真是又委屈又羞愧,妈妈的指责,让他觉得自己笨极了,他不知道为什么自己总是把事情搞糟,也不敢告诉妈妈:倒上洗衣粉就可以揉出泡泡这件事太神奇了……
妈妈拖完地之后,气呼呼的一个人在那里洗起来,被冷落一旁的宝宝则心想:哼,以后再也不参与妈妈洗衣服的事了!
乐乐妈的处理方式
眼前的景象让乐乐妈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的放手造成了这么糟糕的结果,一刹间,她有点不爽,差点发火,转念一想,紧皱的眉头又舒展开了:孩子毕竟是第一次洗衣服,搞成这样也是有情可原的,自己第一次洗衣服的时候,不也是弄的乱七八糟?!想到这里,她摸摸小家伙的头,微笑着说:"宝宝,泡泡很好玩是不是?"
"嗯,是啊,太奇怪了,洗衣粉怎么变成泡泡的呢?"
"宝宝真是个善于发现的孩子,这个问题的答案,妈妈也不知道,我想我们可以一起找找《十万个为什么》,说不定那里有答案的。
"嗯,洗衣服太好玩了!"
"是啊,每一项劳动,都有它的乐趣,不过,地上的水会把你的小鞋子弄湿的,弄不好还会滑倒宝宝,宝宝再帮妈妈想想办法,怎么才能把地板擦擦干?"
"用拖把拖!"小家伙得意地喊着,然后兴奋地和妈妈用拖把擦起地板来。
妈妈继续问:"刚才你主动提议洗自己的衣服,妈妈好为你骄傲,现在我们来看看,小衣服洗的怎么样了?想不想让妈妈也加入宝宝的劳动,一起把这些衣服洗白白?"
"想,耶!"妈妈趁机给宝宝示范了洗衣服的方法、洗衣粉的用法……
桐妈点评
豆豆妈处理问题"干净利落",因为帮倒忙的孩子被果断支开,衣服显然可以更快的被洗完,但带给孩子的,是什么结果呢?
虽然是好心帮了倒忙,但孩子的初衷是良好的,是想帮妈妈洗那些衣服的,但这么好的闪光点却被妈妈一下子否定了,孩子帮妈妈做事的意愿受到了嘲讽,自然感到很委屈,想必下次帮妈妈做事的积极性也会小了许多。
孩子被斥责为帮倒忙,自己的能力也被妈妈否定了,妈妈的评价让他获得一种意识: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这让他感觉得自己很笨。如果类似被否定的事件经常发生,则孩子可能会渐渐变得自卑、退缩,因为担心自己难以胜任一些事而拒绝参与。
孩子在劳动过程中发现了泡泡的快乐,并被其吸引,但妈妈显然不理解孩子的这一乐趣,这让他失去了跟妈妈沟通的欲望,久而久之,亲子关系也许就此疏离。
整个事件中,让孩子充满了负性的情绪体验,原本让她渴望的洗衣事件,就这样跟负性情绪体验建立了链接,以后,孩子还会渴望参与洗衣服的事吗?显然很难!
与豆豆妈相比,乐乐妈显然给自己找了许多麻烦:和孩子一起探索泡泡的奥秘、引导宝宝解决地面积水的问题、鼓励宝宝跟着她学习洗衣服……从表面看,洗衣服这件事的确被孩子越帮越忙了,然而,站在孩子的角度,乐乐妈又是何等智慧呢?
面对孩子带来的满地狼藉,妈妈知道发火不仅于事无补,还容易让孩子因为负性情绪体验而难以从洗衣服事件中得到任何教益,于是坦然接纳了了现状,在肯定孩子闪光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孩子的行为,原本糟糕的"事件"由此发挥了多重的教育作用。
妈妈肯定了孩子的新发现,并把这种发现与洗衣事件建立连接,让孩子意识到这是劳动带来的惊喜,这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对劳动的积极态度定势,还让孩子更容易期待劳动的乐趣。
面对孩子"帮倒忙"导致的地板积水,妈妈没有直接拿拖把拖掉,而是鼓励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孩子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又让孩子小有成就感。
妈妈不仅肯定了孩子主动做事的愿望,并由衷地表达了自己的自豪感,这不仅可以强化孩子对自己的责任意识,还有助于进一步唤起孩子的向好愿望,孩子接下来愿意继续和妈妈一起洗衣服,并接受妈妈的示范引导,妈妈艺术的引导方式就功不可没。
当我们面临孩子"帮倒忙"事件的时候,是从自己做事的方便出发简单制止孩子的帮倒忙行为,还是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循循善诱、善待帮倒忙的孩子,变"危机"为教育契机,相信本案例会启发各位家长做出明智的选择。
通过以上的举例,希望家长在遇到孩子帮倒忙时可以正确处理。
(摘录自合作杂志《聪明宝宝》2013年10月刊)
数日前,教育部网站曾对幼儿入学年龄做了有条件“松动”的表述,昨天却突然予以删除,这也给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入学年龄是否会更改留出了不少“想象”的余地。然而,上海的有关教育专家却提出,与其提前上学不如推迟入学年龄,这样更符合国情。 专家建议七岁入学 实际操作留有弹性 近日有消息说,教育部网站在答复家长的提问时表示,如果父母送距离9月1日还差二三个月才满六周岁的儿童入学,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学校可否接纳。根据《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的立法宗旨,“我们认为,学校在优先接收和保障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入学后,在有学额空缺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接收即将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入学。”对此,教育部有关人士解释说,关于入学年龄的规定,国家目前在政策上并没有调整,但在实际操作上,学校在满足一定条件下是可以有一定弹性的。 放宽规定会惹麻烦 然而,昨天记者从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了解到,本市教育行政部门至今尚未收到教育部修正入学年龄的书面文件或正式的解释性意见。有关负责人说,我国的义务教育法和上海的实施条例,都是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这就是说,六周岁才能上学是有其法定性的。 静安区教育学院幼教教研员孔慧敏说,事实上每年到了入学报名阶段,总有家长会以自己的孩子离规定的8月31日截止日只差几天为由,请求学校接收,但往往会被教育部门拒绝。可能会有家长觉得比较委屈或吃亏,但规定就是规定,如果要松动的话,那么究竟是放宽几天为好,会引来一大堆的麻烦。 推迟入学三大好处 相比教育行政部门的谨慎,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所长傅禄建则从专家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左的建议——将我国的小学入学年龄推迟到七周岁。“首先,这会有利于减轻就业压力。晚入学一年,实际上等于在劳动力总量上减少了2000多万的同一年龄就业人员。”傅禄建说,现行的六岁入学还会绕不开一个法律难题,那就是在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实际年龄只有十五岁,无法与现行规定的最低十六周岁的劳动就业年龄相衔接,致使大量完成了义务教育而又无法继续升学的人,只能以“童工”的身份进入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儿童推迟到七岁入学,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教育的效果则会相应提高,这将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贯彻和实施。”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5918.html
看过《孩子切不可触碰的6条“底线”》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