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宝宝的由来也是从小教育得好,因此父母们要重视早教这个话题。今天图老师小编为大家介绍下卸掉期望的重轭,累积更多的早教小知识尽在图老师育儿百科。
【 tulaoshi.com - 分娩 】
·在线读书: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你略大一些便会发现,做父母的通常对孩子有很多期望。如果是一个男孩子,他承受的期望便会更多、更大。他会被要求学业优秀,事业有成,至少要比父辈出色。甚至你幼儿园中的一些小伙伴,都会自豪地重复着父母对他们的要求:“我将来要读哈佛。”
而这一切在爸爸和妈妈看来,是可悲的。将一个目标从小强加给你,无论你将来是否有能力实现它,都会成为你心灵的重轭。作为外力的强加而非你自己的选择,在你追求它的过程中,它会使你时时刻刻感到不快乐,时时感到责任的负担。如果你无法实现它,你会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失败的;即使你能够实现它,它的意义也被贬值了。
在爸爸看来,对“成功”的追逐是人类病态的一种表现。我和你的妈妈不会强迫你学习任何你不渴望学习的东西,我们将鼓励你轻松地面对学业,鼓励你享受生命本身的赐予,寻求人生真正的快乐源泉。我们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基础应该是基于兴趣,基于乐趣,而不应该基于对功名、利禄、“成功”的贪求。如果你的兴趣在于学识,那么你不妨为了这兴趣孜孜以求,成为一个学者;如果你的兴趣在于美味,那么你也可以仅仅做一个在旁人看来无所事事的“美食家”。
如果女人选择任何一种“无所事事”的兴趣作为生活方式,她不会受到任何指责,甚至会被羡慕。而如果男人做这样的选择,便会受人讥笑。但是,谁规定了男人一定要担负重轭?只要他有选择和承担的能力,男人为什么不能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男人已经累了几千、几万年了,可以放下担子歇歇了。
成为一个从男性传统模式中解放出来的男人,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的男人,这便是爸爸对你唯一的期望。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在线读书: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儿子只有几个月,尚属“婴儿”阶段,妻子便常不自觉地以我为理由教育他了,如“乖点,否则爸爸要不高兴了”,等等。而我在楼上书房写作,妻子抱儿子到书房外的露台晒太阳,一待他哭闹,立即说:“你如果哭,我们就得走了,不能影响爸爸工作。”妻子这样说的时候,我有一种模糊的快感,一定是潜意识中获得尊重的愿望得到了满足。但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男性权威的形象便是这样在孩子的头脑中开始塑造的。
无论男孩儿或女孩儿,在他们幼年的时候,父亲的重要地位便被确认了。父亲不像母亲那样从事家务劳动,他们的工作更重要,整个家庭要为父亲的工作开绿灯,父亲的喜怒哀乐是家庭的晴雨表。女人对丈夫的爱的一个重要表现,便是要让孩子懂得敬重父亲。男人的权威便这样一点点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形成了。男孩子成年后会为自己是男性而骄傲,认为自己应该享有种种如父亲一样的特权,而女孩子则显得被动,认为男人更重要,婚恋关系中应该更多为男人付出。两性的不平等,便以这种方式开始了。
妻子绝非这种教育的始作俑者,我们的文化中充斥着两性的对应等级。做母亲的在重大事情上总是以父亲的名义、利用他的权威来提出要求,父亲有种神秘的威望。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种男权的威望由家庭扩展到社会。他会发现,男人同样是社会领域中的“父亲”。
我自己同样对儿子进行过带有性别误识的婴儿期教育。那是他 6个月的时候,去医院打针。当别的孩子又哭又闹的时候,小家伙只是皱了皱眉头,委实令我大跌眼镜,连声夸奖。那之后,我便会对他低语:凡需要“受苦”的时候,“别哭,坚强些,爸爸会为你骄傲。”现在想来,我岂不是在对他进行着“男人应该刚强,不应该轻易哭泣”的性别角色教育吗?几千年来男人为扮演这种角色不是已经付出太多的代价了吗?哭泣是舒缓我们感情的一种手段,是自然的生理现象,男人有着与女人同样的神经系统,为什么不能哭泣?
以男人为中心的概念,是我反对的;不哭泣的“硬汉”形象,也是我反对的。但是,当妻子对儿子灌输前一种观念的时候,我曾感到朦胧的快慰,而我自己竟然也不自觉地进行着后一种观念的灌输。理论上总结出来的,落实在生活中是多么的难呀!我想我更应该时刻警惕着检省日常生活中的性别政治了。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
||
·在线读书: 《我的孩子是“中等生”》
2003年 4月,“非典”疫情明朗化之始,我们急急地将孩子送到了天津的奶奶家。
没几天,我读书的大学自行封闭了,我被封在校外。妻子的报社也轮休了。我们去了天津,和母亲、孩子过一段时间。当时没有想到,半个月的天津生活,竟然使我体味到另一种人生的价值与境界。
母亲刚刚在天津近郊的一个新建小区买下一套复式公寓,装修好了尚未搬入,我们一家三口便先行住了进去。我带去厚厚一堆书,计划每天至少啃 80页艰涩的理论。
但住进后才感到问题严重,左邻右舍都在装修,吵得根本看不了书。我被噪音逼到屋外躲避,却意外发现在小区里散步是种享受。这是一个有着四千多平方米人工湖面的小区,可以荡舟其中;小区四处绿荫环绕,目光投到任何一个角落所见都是景观;网球场、健身房、儿童乐园、游泳馆、咖啡屋、壁球馆、花房等等,一应俱全。
就这样,我开始了一种陌生的生活,一种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生活。
我太习惯于紧张的生活了,总是给自己订出一堆阅读或写作的计划,然后逼迫着自己提前完成它们,从而为自己的勤奋、进取、敬业、惜时等诸多美好品德自我陶醉一番。紧接着,我又会订出新的计划,又逼迫着自己更早地完成它们……生活便在这样的周而复始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我确实因自己的努力而取得了许多收获,我一直因此而自豪。
但是,我在那半个月被彻底改变了。
母亲每天打电话给我们,有一天她问我的儿子:“你们天天都做什么呀?”
儿子大声回答:“睡觉、吃饭、看电视、散步。”母亲又问:“还有呢?”儿子再答:“还是睡觉、吃饭、看电视、散步!”
确实,这就是我们一家那些天的全部生活。而最令我难以想象的是,我竟然乐在其中!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每天早餐后,携妻带子在小区里漫步,坐在湖边给儿子讲故事,和儿子一起在儿童乐园里玩沙子;午饭后午睡,起床后再到小区里漫步,或教儿子滑轱辘鞋,或滑船;晚饭后则躺在沙发上边看电视边吃水果,一看就是三四个小时。
我从来没有这样看过电视,我们家的电视机使用率极低。
儿童乐园里有一个跷跷板,妻子和儿子坐一头,我坐另一头,竟然可以起落得很好;我给儿子用纸折了一条小船,放到湖中,沿着岸边追跑着看风将它刮到湖的对岸;儿子玩沙子的小勺,每天用后都藏在沙池的一个角落,根据周围事物设定一个记号,于是,每天儿子都可以玩一遍“找财宝”的游戏,一天竟然找不到了,儿子很伤心,我则借口回家取水喝,悄悄地从厨房里拿了一个勺,“变”出来给了儿子一个惊喜;小区门口是一大片空地,有许多人专门来这里放风筝,我们也买了一个放高了,交由儿子“掌舵”,但牵力太大,他几次握不住
连轴刮跑了,我们一家三口便在后面大呼小叫地追……
儿子对小区里的路标发生了兴趣,我开始教他去认那上面的汉字。虽然早就为儿子买过一套识字卡片,但由于生活的忙碌只教过他很少几个。此后的一些天里,我每天分三次,每次半小时,坐在阳光下给孩子上“语文课”。短短十天,他竟然记住了将近 200个汉字,连我也颇有成就感,觉得将来可以当名好老师。
和儿子玩,便是我那些天的生活轴心,几乎忘记了计划中那一堆要读的理论书。意外地,我得以连续几天全身心放松地和孩子玩,将我的社会角色彻底抛到了脑后。这种原本是意外事件强加给我的生活,却使我陶醉其间。
世界为我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我原本知道这扇窗外是有风景的,但我一直对自己说,那风景不属于我,因为早在少年我便定下“要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因此必须放弃许多。但此时,我却分明被这平凡的快乐所包裹、所浸泡、所感染和感动。
因为我常年住在北京,所以一年间见老母亲的次数极有限,在这个特殊时期,我却可以随时打一辆车,去找老母亲聊天。同母亲坐在一起,我仿佛又回到了幼年时光,回到了依附在母亲膝下的日子里。看着苍老的母亲,好几次我的眼里突然涌上泪水,因为我想到,“非典”过后我与她将再也难有这样悠闲的相聚。我只能暗暗祈祷,让我的母亲长寿。对于孩子来讲,即使见不到母亲,只要知道母亲“在那里”,也是一种安慰。
妻子不止一次对我说:“虽然你这段时间看书少了,但我觉得很幸福……”
有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讲一个渔民在捉到足够当天吃的鱼后便躺在海边晒太阳,一个城里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捕更多的鱼以便存更多的钱以便有一天可以富裕到不必捕鱼而是躺在海边晒太阳,那位渔民反问道:“我不是已经躺在这里晒太阳了吗?”我也开始质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不断地求“进取”又是为了什么?什么才是生活中最本真、最纯净的快乐?书是要读的,事情也是要做的,但是,我们是否真的应该将自己锁在上面,以至于连亲子之情都不能很好地享受?
5月中旬我们一家都回到了北京。暂时我仍没有获准返校上课,儿子也没有送幼儿园,妻子上班了,我成了一个居家带孩子的男人。我会将儿子看电视、午睡,以及晚上睡后的时间用来读书和写论文,而在他需要我的时候,认真地陪他玩。他已经认识近 300个汉字了,可以读简短的小故事。而且,我们还一起学会了在电脑上画画,我买回这台电脑 3年多了第一次用它画画。
我在一旁提示着,儿子画了“爸爸妈妈和我”,那是一家三口在一个湖边拉着手玩耍的画面……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fm/)儿子还画了一幅“我和奶奶”,我将这些画通过电子邮件发给天津的老母亲,我相信她也正同我们一起感念着那段“非典”时期的幸福生活……
现代社会被指责为将人异化了,我们总是以结果,甚至数字来评价自己生命的价值,对“事业成功”的强调与追求成为重要的时代症。
交换理论家霍曼斯提出“成功命题”:个人的某种行动越是经常地得到相应报酬,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而我们今天身处其中的社会,总是会对追求“成功”的人给以更高的报酬,而对那些在平凡生活上投入时间与精力的人,视为一种支付过多、回收过少的非理性行为。这样的价值观内化于我们的内心,使我们几乎无法不按霍曼斯“价值命题”来行事: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他就越可能采取该行为。
我们所尊崇的,是韦伯定义的工具理性,而非价值理性。但是,科恩又告诉我们,理性不能解决一切烦恼,所以人有时需要周期性地退回到强调亲属、宗教信仰等“象征”的生活中,成为一个“双向度的人”。
在“非典”这个特殊时期,某种意义上我从固有的社会生活中部分分离出来,得以幸运地体味到另一种“价值”,一种更令我体味到生命本真的价值。
本文来自图老师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9岁的涛涛调皮捣乱,邻居和老师都向妈妈反映他的“罪行”。妈妈也很头疼,孩子顽劣,打骂都起不到效果。涛涛犯了错后特别会勇于认错,不过事后他还会继续犯错。
一次偶然的机会,妈妈看到了一篇介绍罗森塔尔效应的文章。受到这一绝妙效应的启迪,妈妈决定依照这一心理效应,帮助涛涛纠正他的顽皮劣习。
当涛涛取得一些成绩时,哪怕是一丁点的进步,妈妈也会看在眼里,并说出来以鼓励涛涛。当然,妈妈也会说:“我觉得他们认为你调皮,是他们没有看到你其实很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过很多人在展现优点时善于采取让他人更容易接受的方法。妈妈相信你也可以做到。”罗森塔尔效应法还真管用,涛涛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不再是捣蛋鬼,而是成了大家都喜欢的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8年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在某所小学,他选取三个班的儿童进行测验,然后将一份有潜力的学生的名单交给了老师。其实,这份名单是随机抽取的,它旨在调动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实验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普遍提高,表现更好。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这其实是一种赏识教育。如果老师对学生抱有较高期望,学生从老师那里感受到鼓励,就会以积极态度来予以反馈,取得很大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甚至歧视的学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的要求、对待自己的学习。
林肯曾说过:每个人都希望受到赞美。孩子说话、走路都是在父母的鼓励下才学会的。学说话时,没有不说错话的;学走路时,没有不摔跤的。但是没有父母会因为孩子说错话、摔了跤,而不让他们学说话、学走路。父母的期望,会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父母如果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孩子,孩子就可能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如果对孩子存在着偏见,认为孩子“比不上人家”“也就这么点能耐”,就会导致孩子缺乏自信。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这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地方。每个人都渴望受到别人的重视,得到别人的赞美。在这个世界上,所有成就非凡的人,他们成功的信念都源于赞美。父母的一句“我相信你是最棒的”“你不会让我失望的”,是孩子日后所有奇迹的萌发点。对于任何一个孩子,父母只要给予期待和肯定,他们就会受到激发,让父母看到希望。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生理处于发育期,而心理还很幼稚,这个阶段他们心灵最强烈的需求、最本质的渴望就是得到别人的赏识。孩子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特别是父母的鼓励和期望。当然,这种期望只有在合理范围内,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假设父母非得要孩子在期末考试中得到第一名,那不是期望,那也不是肯定,那是给孩子压力。在太大的压力之下,孩子就可能丧失自信,并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
对父母而言,不但应该对孩子的优势面抱着良好期望,对孩子的劣势面也不要丧失信心,也应给予期望。父母应该相信孩子,在自己的期望下,好的方面会得到加强,不好的方面会得到纠正和改进。
专家支招
做父母的应该而且必须赏识自己的孩子,要把赏识当成孩子生命中的一种需要。有了赏识的心态,父母就会把孩子当做天才来看待。而孩子,也可能真的就成为了父母心目中所期待的天才。
12个早教误区,你中招了吗?(四)
10.你唱红脸我唱白脸
有些父母总是在教育宝宝上不能达成一致,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分歧。总是出现妈妈惩罚孩子,爸爸替他说情;或者爸爸对孩子发火,妈妈为孩子辩护。有的父母因为教育宝宝的问题,还会互相指责,长此以往,孩子对父母不尊重,并且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谁护着他就找谁。
正确做法:作为夫妻双方,在教育宝宝上要一致,私下多沟通,不要当着宝宝的面争吵。当一个人教育宝宝时,即使说的不对,另一方也不要当着宝宝的面指责。
11.父母的冲突不会影响婴儿
大多数爸爸妈妈都知道,夫妻当着学龄期孩子的面吵架是一件令孩子紧张的事。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知道,当着初生婴儿或尚不会说话的婴儿争吵,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思想或情绪。
心理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当家庭中父母冲突升级时,8个月至2岁间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着急,并懂得要努力去阻止父母间的冲突。2岁以上的孩子,在目睹父母之间或陌生人之间的吵架场面后,会很快地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模仿大人气势汹汹地说话和争斗,行为举止变得非常粗野。由此可见,父母应尽量避免在任何年龄的孩子面前争吵。
正确做法:当在宝宝面前时,父母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如果觉得克制不住,索性走出家门,当情绪平静了再回来。不要当着宝宝的面大吵大闹。
12.物质奖励
奖励孩子本质上并不是坏事,但是,你必须明智地去选择何时何地用何种奖励。如果孩子做什么事都期望获得物质奖励,那么没有得到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就会变得灰心丧气,他们甚至会认为没有物质奖励的事情不值得去做。物质刺激的确能对幼儿的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使孩子有高度的积极性,可是产生的效力却是短暂的。家长只考虑物质刺激给幼儿带来的短期效应,而未考虑给幼儿造成的危害。从长远来看,这种手段注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当幼儿受到多次物质刺激后,就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物质刺激,甚至做一点普通的事也是如此。因此,家长应当慎用物质刺激,而多用精神鼓励的方法,给幼儿以精神上的激励。
正确做法:当宝宝能按时起床,自己穿衣服时,父母要及时表扬,夸他:“你真棒!”或是亲一亲他。
早教相关推荐 |
||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013/266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