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蚊虫多,一不小心蚊虫就飞进了宝宝的耳朵里。蚊虫进了耳朵里该怎么处理呢?
【 tulaoshi.com - 耳朵进虫子了怎么办 】
在野外活动或在树荫下休息时,常会发生小虫子进入耳朵的事情,严重者会损伤耳膜,导致耳聋。小虫子进入耳朵后,应该怎样安全取出呢?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1、用手使劲按住没有虫子的那只耳朵,以促使虫子倒退出来。
2、照明法:用手电光照射耳内,就可把虫子引诱出来。
3、用香烟烟雾把虫子熏出。
4、准备油质液体:如果是小昆虫进入耳朵内,可滴入橄榄油、甘油、婴儿油、麻油等油质液体驱使小昆虫爬出。
5、尽快送医:将宝宝患耳朝下,尽速送至医院耳鼻喉科请医师治疗。
家长最容易犯的错
1、轻视忽视:当异物进入宝宝耳、眼器图老师官内时,最忌讳家长轻易忽视,小小的一个异物如不及时加以处理,都可能造成发炎的严重后果。
2、没有把握的情况下自行处理:切忌只是经过自己的判断来擅自处理异物。当发生异物伤害时,最佳的方式是请医师帮忙取出。
3、乱涂药物:任意的涂抹药物不仅会影响医师的诊断,还可能因不当的用药而造成副作用。
4、掏挖耳朵:如果是其他硬物进入耳朵,则千万不要用尖锐物去掏挖耳朵。掏挖极易把异物更推入耳内,更可能伤及耳膜。
一些昆虫(如:蚊蝇、飞蛾、潮虫等)在人们室外乘凉、散步、闲聊或睡眠之际,偶然也会飞入或爬进耳内。由于羽翅的扑动、爬行,让人感到就剧烈的耳痛和噪音,惊恐不安。随着小虫的不停骚动,不适感或疼痛不断增加,使人产生难以忍受的巨响,小虫若在鼓膜处活动,还可引起眩晕、恶心、耳鸣等症状。
小虫入耳后,不必害怕和紧张。可先用亮光诱出法,即利用某些小虫具有向光性,在暗处用手电筒贴近耳边照射,以引诱小虫飞出;也可用油类(如:甘油、菜油类)、酒精等滴入耳内 ,以粘住小虫,限制其活动,以缓解不适症状;还可用温水滴入,淹死小虫,并将其冲出;有条件者,可用浸有乙醚的棉球塞置于外耳道数分钟,将小虫麻醉或杀死,再用镊子取出或冲洗排出,也可去医院让大夫帮助取出小虫。
图老师药剂师图老师健康网温馨提示长期抠耳屎不是件很健康的行为,反而会让一些小虫或异物趁虚而入。
一只母蟑螂半夜爬进耳朵里,还产下了25只小强,折磨到他耳朵又痒又痛,十分痛苦,后来经医生及时掏了出来,要不然他的耳朵就这样毁了。那么蟑螂入耳怎么办呢?图老师小编教你怎么解决虫子入耳问题,赶紧来看看吧!
睡到半夜耳朵里一阵刺痛
“耳朵疼死了!医生,快救救我!”几天前,长安某医院五官科,19岁的青年小李一大早就来紧急求助。医生随后用内视镜仔细检查,竟然发现耳朵里面有蟑螂还在爬行。
这位小李说,他在长安锦厦一家工厂打工,住在附近出租房内。求医前一天晚上,他睡到半夜,感觉耳朵里很痒,后来变得越来越痛,忍不住伸出手指往耳朵里掏。然后他就感到,似乎有一只小虫子正拼命往耳朵里钻,他想把虫子抓出来,但越掏虫子好像钻得越深,到后来痛得他在床上捂着耳朵翻滚。室友用手电筒往耳朵里照,但是看不清是什么东西。直到第二天早晨,小李才赶到医院求救。
耳朵里产下25只“小小强”
医生经过仔细检查,发现一只蟑螂的双脚卡在李先生的耳道内,导致其右耳壁严重充血肿胀,耳道表皮已经破损。蟑螂还在挣扎,让医生倍感意外的是,这是一个母蟑螂,已产下多只仍在爬行的小蟑螂。“要是再不来医院,你的耳朵就毁了。”该医院医生告诉小李。
随后,医生用镊子将母蟑螂取出,用双氧水冲洗耳道,小蟑螂随液体流到容器内,居然有25只之多!医生随后进行消炎清创处理,这才把李先生的疼痛消除了。
耳朵进了虫子怎么办
小虫飞进耳朵后千万不可用掏耳勺乱掏,你一掏,小虫受到刺激就会向里飞,这样容易损伤鼓膜。如果小tulaoshi.com飞虫飞进耳朵里,不妨利用某些小虫向光性的生物特点,可以在暗处用手电筒的光照射外耳道口,小虫见到亮光后会自己爬出来,也可向耳朵眼里吹一口香烟,把小虫呛出来。
如果上述方法不奏效,可侧卧使患耳向上,而后耳内滴入数滴食用油,将虫子粘住或杀死、闷死。当耳内的虫子停止挣扎时,再用温水冲洗耳道将虫子冲出。
如何预防耳朵进虫子
1、虫子在有光的时候一般会找黑的地方钻,比如耳朵。听说青瓜(就是黄瓜)能杀虫子,切几片放地上,实在虫子多晚上把耳朵塞住睡觉。
2、床头不要放太多瓜果和零食,还有花草盆栽也尽量不要放在床头,会滋生小虫子。
3、如果真的还不放心,可以试试用耳塞塞住。
宝宝耳朵进水常见原因:
1、家长在给宝宝洗澡时、宝宝游泳玩水时,如不小心洗澡水会进入耳朵内,液体常在中耳积聚。
2、宝宝感冒后,有些液体常在中耳积聚,如果细菌感染这些积聚的液体,引起耳朵疼痛。宝宝哭叫不安、发热等症状,容易导致急性中耳炎。
3、一些吃母乳的婴儿,由于母亲喂养姿势不当或乳汁流出过急,而婴儿来不及吞咽,乳汁可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急性中耳炎。
宝宝耳朵进水的处理方法:
可以使用软棉棒,在头部把棉花撑呈蓬松状,轻轻插入耳朵旋转,但不要太深,前提是一定要固定好宝宝的头部不能动;如果几次擦干后仍有臭味,就要到医院给耳朵点药水。如果宝宝不能配合,请不要轻易给宝宝掏耳,否则会有鼓膜穿孔的危险。
小技巧
1、滚动一清洁、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或柔软、结实的棉纸,卷成一个灯芯绳(不要使用棉花包上尖头的棉棍或薄纸,这东西可能会脱落在耳道里。不要使用任何种类的小棍棍)。
2、将灯芯绳放进小儿的耳朵里。
3、灯芯绳潮湿时将它撤出。
4、再用一清洁的灯芯绳来做替换。每天至少3次重复进行这些步骤,直至耳朵不再弄湿并且没有脓液从耳中流出为止(通常需7—10天)。
宝宝耳朵进水的治疗方法
非处方耳部抗菌滴液可消除炎症。同时,为减轻疼痛,可对耳部患处进行干热敷,也可以给孩子服用镇痛药。
怎样保护孩子的小耳朵?
给宝宝洗澡时,将耳朵由后到前按住贴紧脸部,就不易致耳朵进水;给宝宝用棉花塞住耳朵等方法来预防。如进水后则让宝宝向两侧轮流侧位,用棉花吸出。尽量不要使用棉签,因为它坚硬的顶端极容易滑进内耳耳道,甚至刺伤耳鼓。
什么情况下应立刻就医?
如果孩子感到耳朵疼痛,但症状又不像是耳朵进水所致,就应尽快带孩子到进行确诊。如果确认是内耳感染,则必须接受口服抗菌素治疗。
家长在给新生儿洗澡时,如不小心洗澡水会进入耳朵内,液体常在中耳积聚;另一种情况是新生儿感冒后,有些液体常在中耳积聚,如果细菌感染这些积聚的液体,引起耳朵疼痛。宝宝哭叫不安、发热等症状,容易导致急性中耳炎。还有一些吃母乳的婴儿,由于母亲喂养姿势不当或乳汁流出过急,而婴儿来不及吞咽,乳汁可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起急性中耳炎。
处理方法
可以使用软棉棒,在头部把棉花撑呈蓬松状,轻轻插入耳朵旋转,但不要太深,前提是一定要固定好宝宝的头部不能动;如果几次擦干后仍有臭味,就要到医院给耳朵点药水。如果宝宝不能配合,请不要轻易给宝宝Tulaoshi.Com掏耳,否则会有鼓膜穿孔的危险。
小技巧
1、滚动一清洁、柔软、吸水性好的棉织品,或柔软、结实的棉纸,卷成一个灯芯绳(不要使用棉花包上尖头的棉棍或薄纸,这东西可能会脱落在耳道里。不要使用任何种类的小棍棍)。
2、将灯芯绳放进小儿的耳朵里。
3、灯芯绳潮湿时将它撤出。
4、再用一清洁的灯芯绳来做替换。每天至少3次重复进行这些步骤,直至耳朵不再弄湿并且没有脓液从耳中流出为止(通常需7—10天)。
治疗方法
非处方耳部抗菌滴液可消除炎症。同时,为减轻疼痛,可对耳部患处进行干热敷,也可以给孩子服用镇痛药。
怎样保护孩子的小耳朵?
给宝宝洗澡时,将耳朵由后到前按住贴紧脸部,就不易致耳朵进水;给宝宝用棉花塞住耳朵等方法来预防。如进水后则让宝宝向两侧轮流侧位,用棉花吸出。尽量不要使用棉签,因为它坚硬的顶端极容易滑进内耳耳道,甚至刺伤耳鼓。
一、经常给宝宝掏耳朵,要不得!
经常掏耳朵对健康是有害的,具体表现在:
1、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掏耳朵时如果耳屎坚硬或比较多,容易把皮肤划伤,细菌便会趁机进入伤口引发感染。或因来回搔刮,把细菌挤入毛囊、皮脂腺管,引发炎症、流水,严重者发生外耳道疖肿。
2、由于经常刺激外耳道皮肤,使皮肤淤血,造成耳屎分泌增多,堆积严重。也就是说,耳屎越掏越多。
3、经常掏耳朵刺激鼓膜发生慢性炎症,鼓膜发红、变厚,外耳道也会流出少量脓液。
4、如果掏耳朵不小心,还有刺伤鼓膜的危险。在给小儿掏耳朵时,如果小儿突然挣扎或刺激外耳道出现咳嗽反射,这种意外就更难免。
因此,不要随便给孩子掏耳朵,如果孩子的耳屎形成硬块,或误进杂物,要及时去医院请医生取出,家长不要擅自处理。
二、“油耳”“干耳”,无碍健康!
耳屎,医学上称为“耵聍”,耳道分泌物多数人是干燥成鳞屑状,略呈淡黄色的痂块,叫干型耵聍。少数人分泌物始终呈油状或糊状粘稠的、颜色为深褐色的物质。无论宝宝的耳屎是干还是黏,都是正常的,而且都对人的耳朵有一定保护作用。它可以覆盖在外耳道皮肤表面,防止皮肤干裂和粘附灰尘,预防感染,而且万一耳道进水,它还可以起到防止作用。
一般而言,耳屎不必人工清除,它会在说话、吃饭、打呵欠时,随着下颌运动,借助皮肤上汗毛的推动作用,自动被排出。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三、怎样防止水进入宝宝的耳道里?
洗澡水、奶水、泪水一旦进入宝宝的外耳道,会使耳内的耳屎软化、膨胀,引发耳道堵塞、流水,发生外耳道炎;而且,宝宝外耳道进水后很容易带入细菌,增加耳道感染的机会。因此要谨防水进入宝宝的耳道里。
1、宝宝洗头时
让宝宝面部朝上,妈咪用一只手托住宝宝的头、颈部,同时用拇指和中指分别压住宝宝左右耳廓,使耳廓覆盖住外耳道,以防水流进耳道。
2、宝宝吃奶后
妈咪要把宝宝立起来抱,轻拍宝宝的背部,拍出奶嗝,防止被宝宝吐奶,造成奶水流入耳道。
3、宝宝躺着哭闹时
妈咪要及时擦净宝宝脸上的泪水,防止眼泪顺着脸颊流入耳道。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04/959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