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laoshi.com - “哈佛女孩”是否在深化社会的不平等意识(中) 】
“哈佛女孩”是否在深化社会的不平等意识(中)
skysaying 原帖: (写于11/15/2001 9:34:31 AM)
我觉得“哈佛女孩”之类的流行,还有一个副作用特别容易被忽视,就是在这种教育过程中,使孩子很小就有意无意地得到一种观念:人群是等级森严的,是分高低贵贱的;如果今后成为清洁工、司机、钟点工,是很可耻的,甚至这些人的劳动与他们的人格,都是不必尊重的。
我碰到过一Tulaoshi.com个五年级的女孩,她妈妈抱怨她一点家条事都不肯做。我开玩笑:你真得学一点,不然将来当了妈妈,你就有麻烦了!她不屑地说:有什么麻烦?请个钟点工不就行了?我们班女同学都不会做家务的。我惊讶地问:“那么,你们都要请钟点工,将来谁来做钟点工呢?”“反正有的是农民进城打工嘛……”
还有一个同学,很郑重地宣说,他之所以决心让孩子一路从名牌幼儿园、名牌小学、到名牌高中、名牌大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给孩子从小纳入精英社会圈子,将来他的同学们都会是一方英杰,彼此会互相提携。
我不太以为然。要想对社会、对人类、对家人有较大贡献,确实应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你有资格鄙夷最普通的劳动者,因为他们可能没有“精英”们那样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条件,但他们的善良、勤勉、乐观等等,一直是支撑我们社会前行的基石。
即使不从理想的角度而从现实的角度思考,如果有意地强化所谓“精英意识”,很容易在人群中激化矛盾,激发心理不平衡,导致社会不安定。如此一来,那些身处金字塔的“精英”,岂不更岌岌乎可危?这样的例子,远有中国无数次农民起义,近有911。
为着追求平等、农工解放,我们的先辈浴血奋斗了差不多整整一个世纪。甚至在世界范围内,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样的观念也早已在很大的范围内成为天经地义。难道我们现在却应该教孩子,怎样才能有歧视别人的资格!
在中国,我们对“歧视”其实并不陌生。对来自农村的同胞,北京人蔑称为“乡巴佬”,上海人蔑称为“乡巴子”,说起来顺嘴极了——这是地域间的歧视。唱戏的,是“戏子”;做帮佣的,是“下人”;——这是职业上的歧视。甚至妻子也不过是“贱内”;生了女儿,只算“弄瓦”——这是性别歧视……
而今,难道我们还要在孩子面前,进行智力歧视,继续扩大并加重由来已久的不平等意识吗?
念及此,“哈佛女孩”真的让我脊背生寒……
我也是热衷早教的妈妈,我就在提醒自己,千万不能过犹不及!
belson 的回复: (写于11/20/2001 7:55:30 AM)
我非常同意你的看法,我们应该教育孩子要尊重人的尊严。 我们不能因为社会上确实存在等级的差异,就从小教育孩子要成为一个上层社会的人,假如,孩子未能如愿成为上层社会的精英,请问孩子如何面对自己的处境?
hddkiller 的回复: (写于11/19/2001 7:39:06 AM)
抱婷儿在大院里玩时,对于路上遇到的每个人都表示敬意、善意和爱意。具体地说,就是让婷儿对这些身份各异、互不相识的人都要“敬礼”“欢迎”“再见”。如果对方高兴地停下来逗她、夸她,还要叫婷儿向对方“问好”——握手、“谢谢”——作揖……
以上是摘自《哈佛女孩刘亦婷》里的一段话。
我们的教育能否改变整个社会的观念?我们在社会面前是渺小的。我们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教育能够被自己的孩子所接受。
我们或许能做到的是教会孩子尊重别人、平等的对待人,所有的人。这与是否“贵族”或“贵族教育”不相关的。
许地山的女儿,一个大学生,能与一个只认识“男女”二字的老农生活。刨开历史背景之外的原因,许地山从小言传身教的“尊重”和“平等”观念不能不说是决定性的因素。
jarry-li 的回复: (写于11/16/2001 1:56:29 PM)
你的观念太过于说教,不切合实际,
如果孩子长大后能从事更好的职业,你会让他(她)去做清洁工吗?再说当今社会,人和人之间本来就不是完全平等的。
yangqin 的回复: (写于11/16/2001 11:34:22 AM)
毋庸质疑,我们的社会确实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分化现象,中国不象美国,美国是以中产阶级为中坚力量,而国内却是两极分化,即使中产阶级也是以中下层为主。入世会给中国带来变革,但它将加剧还是缩小贫富分化却无法确定,因为客观上存在着教育和信息资源的不平等。
然而我不认为应该给孩子灌输什么精英和行业高低贵贱之分的观点。
随着入世和服务观念的深入人心,会改变目前新兴行业的平均收入高于传统行业的格局。关键在于服务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例如科技含量),不论你是技工、大厨、农夫、甚至家政服务员,都会获得不错的收入(高级技工还是现在的人才缺口)。因此我们要教给孩子的是做事的态度,要象德国人一样严谨、精细,做行业内的最棒的,正如俗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哈佛女孩”是否在深化社会的不平等意识(下)
“哈佛女孩”是否在深化社会的不平等意识(上)
skysaying 原帖: (写于11/19/2001 1:02:10 PM)
看了MAY2的留言,忍不住一声叹息。其实那个不能适应小学生活的孩子还是幸福的,至少她在幼儿园享受了三年快乐生活。可是现在大多数幼儿园也规规矩矩呢。有个美国幼儿教育学者到中国参观幼儿园,幼儿园极隆重地欢迎了她,孩子们表演了不少节目。但是这位学者回国后写了一篇文章,开头就是:在中国,我走进一所鸦雀无声的幼儿园,惊讶极了,我想一定孩子们都不在,谁知每间屋子里都坐满了孩子,他们在默默地搭积木、默默地画画、默默地听老师讲故事,当时我只有一个感觉:恐怖!
我们不是太熟悉这种“默默”了吗?
翩翩就没有那个女孩幸运,她在幼儿园最大的问题是吃饭慢和上课爱说话,后来吃饭成了她的心理障碍。这所所谓示范幼儿园的老师向我投诉说:为了让翩翩不乱讲话,别人来参观的时候,我们只好不断地提问她,只有这样才能掩饰她的不守纪律。如今上了学,还是这两个老大难。她的学习很好,可是,因为这两个问题,她得到的小红旗总是位居下游。还因上课讲话被老师罚站。
我小心翼翼地和老师探讨过,老师也有苦衷,中国和西方不能比,西方的幼儿园是一个老师带六七个孩子,吵一点也带得过来,我们这里是一个老师带三四十个孩子,如果放任孩子去吵,这一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连拉架都拉不过来。就是翩翩的小学,班主任很年轻,20来岁,也是刚出校门,每次去接翩翩,她都满脸疲惫地瘫坐在那里,连个善意的表情都没力气做。我也挺同情她们——我带一个孩子都累得够呛,她要带35个(上海在搞小班化,别的地方一个班得五六十个孩子呢)!
所以,刻板的、格外强调纪律、不尊重个性的教育方式, 虽是东方的传统,但也不尽然,大部分原因还是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资源匮乏造成的。同在东方、更强调纪律性的日本,在幼儿教育上就比我们要现代和宽松得多。
再一想,现在教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绝大部分是没有考上大学甚至高中的孩子,文化素质也受到一定限制。我有个同事说,她的一个初中同学,“在我们班是学习最差的,你猜现在在干什么?是一所重点小学的校长!别提多威风了,求她的人多得不得了,也包括我——原来的学习尖子!”可以她一想起这位同学原来的样子,就有点发怵:她能带好一所小学吗?
所以,各位妈妈,我是很气馁的。只好算是让孩子多受点挫折教育了,要想改变这种教育现状,则无异于螳臂当车。
wsam13 的回复: (写于11/20/2001 12:32:58 PM)
只好这么安慰自己了:我小时候也因为吃饭、睡觉、不守纪律而被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罚过,好象没怎么留下心理创伤,而且脸皮越练越厚。希望将来我的孩子也能承受得住。
cristinp 的回复: (写于11/20/2001 8:26:49 AM)
看了你的帖子,我感到害怕。我家蒙蒙特爱说话,现在我每周带她上蒙氏课,也是就她话多,虽然我说过她几次,但也觉得不要过分限制孩子好。有很多移民的朋友跟我说移民也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弄得我都想移民了。但有时也搞不懂东西方的教育到底哪个好,看有的文章又提到中国的孩子理论基础比国外的孩子强等等,唉,我也要叹息了。
rtt 的回复: (写于11/20/2001 1:08:16 PM)
我也同样存有困惑,中西方的教育究竟哪个更好?华人和犹太人最聪明,然而正是因为他们从小受的教育与其他国家不同。如果中国孩子也接受了个性化的教育,那么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会更聪明?或许两不象了?
twintiger 的回复: (写于11/19/2001 2:10:31 PM)
我倒觉得这种事非常正常。即使在美国,一个老师管6个孩子,她一样有照顾不到的地方。因为孩子是个体的,老师是要照顾群体。之所以要我们家长,就是教育孩子怎么样对待集体,怎么样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情。
我倒觉得凡事过犹不及,翩翩要是太积极说话,也应该改一改。强调个性固然重要,遵守纪律也应该提醒一下呀,尤其是在学校里,还有很多孩子呀。
“哈佛女孩”是否在深化社会的不平等意识(中)
对“哈佛女孩”说不(二)
luhanwy 的回复: (写于11/17/2001 3:45:19 PM)
记得谈恋爱的时候看过一篇文章,说“爱不是一把雕刻刀,而是一双欣赏的眼睛”,说的是选择爱人。现在我是一个母亲了,我觉得对孩子,这话也有一定的道理。刘亦婷正是母亲手中塑造出来的天才,她是幸运的,但她是幸福的吗?
我的宝宝出生时就患缺氧缺血性脑病,虽然及时治疗,但是否会有后遗症还有待观察,但我和先生都下决心,无论怎样我们都会接受他,爱他,鼓励他,欣赏他。我觉得父母对孩子的欣赏是给他最大的快乐,所有的教育都应基于这一点,不论孩子将来做什么都会是一个快乐自信的人,他的一生都将过的幸福,这不是最重要的吗?
sdchan 的回复: (写于11/17/2001 11:41:09 AM)
其实,早期教育技术性要求是非常高的。决非简单的认字,讲故事那么简单。这里向各位妈妈提个简单问题:你知道你的宝宝一次注意力能集中多长时间?你在给宝宝看卡片识字时,卡片的大小尺寸如何,字体是用何颜色,每张卡片在宝宝眼前停留多长时间,一次认几个字。所有这些在国外一些早教专著中,Tulaoshi.com都有严格的规定以符合0至6岁的孩子特定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在这里我只想讲一条至关重要的原则,“如果你不觉得快乐,宝宝也不觉得如此,就请停下来,因为有些地方你错了!”
nlp33 的回复: (写于11/16/2001 10:42:27 AM)
对于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我看过,并对其中我接受的认可的观点和方法作了详细的笔记。
我认为人民网上写的例子,是学习该本的一个极端范例,不能因此对该书就全面批判,该书的作者,有她的道理和合理性,但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孩子。我认为,看书的人要有正常的健康的心态,不能因为他的孩子上了哈佛就全面抄袭他的方法,而不考虑自己孩子的特点。
关于刘母和刘亦婷的成功有运气好的因素,我认为,这也不算是个错误,每个人一生的成败都于他的努力和机遇有关系,不能因为他的运气好,就否定他的努力,我想如果没有刘亦婷平日的努力,机遇就是来了,也不会让她抓住。
任何一本关于教育方面的书,都有它的普遍性和个性,无论看国内的刘亦婷或是国外的蒙氏、威特等等,都应领会作者的教育精神,学习他的教育方法,批判地接受他的教育观点,而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抄。
西西妈妈 的回复: (写于11/16/2001 9:20:25 PM)
我想说的是,我并不有否认刘卫华女士在教育孩子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没有说刘卫华的运气是指刘亦婷上了哈佛,而是其他方面:她在没有时间照顾女儿时,她的母亲和弟弟能按她的想法来帮她照顾(我看到现在很多家庭由老人照顾孩子的,老人根本不听儿女新的教育理念,只按自己的方法带);她在女儿上了很差的小学时,能有机会让女儿转学;最主要的是她给刘亦婷找的继父竟然也很热衷于对孩子的教育,而且有很多自己的教育方面,让刘亦婷在学习上省力不少(其实书中没把这些方法写出来,真有些遗憾)……我并不是要完全否认刘卫华女士,只是觉得她的很多教育方式对现在来说根本行不通。
may2 的回复: (写于11/16/2001 1:24:51 PM)
非常赞同墩墩妈(nlp33)的观点,其实对早教的理论我们应该去借鉴,而不是一味照搬。以前有妈妈还苦心研究刘亦婷的食谱,说发现她爱吃素,真是很可笑的亦步亦趋。
看过《卡尔威特的教育》和“斯特娜夫人”早教思想的人,应该有印象,它们批驳蒙氏教育是针对低能儿的教育,认为蒙氏教育太现实,不利于锻炼孩子的想象力等。而卡尔.威特虽然会多种语言,可大家也发现了他的身边很少同伴。
但这些都不防碍我们去吸收书中有价值的东西,理论也好、书籍也好,只要妈妈们能够用心用脑,就会有借鉴意义的。
rgx 的回复: (写于11/15/2001 2:55:49 PM)
不知大家可看过《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我更欣赏斯特娜夫人的教育方式,而且她家的情况可能跟我们现在差不多,家境比较富裕,而且是独生女,她对女儿的品德和性格的培养也值得我们学习。
我觉得教育孩子跟我们在社会上与人相处是一样的,我读了这本书,得到许多和家人、朋友、同事相处的方法和体会,对孩子也一样,要把他当作一个大人去尊重,去理解,去学习,而不是怎么管制、怎么教育。我们在很多方面和孩子一样需要学习。我们也不必去指责刘妈妈,她的很多方面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相信《走好人生第一步》中的一句话:没有十全十美的母亲,只有不断地学习,去尽可能做一个好妈妈。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对“哈佛女孩”说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