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宝宝来说,一年四季都可能上火,要给宝宝“降火”,消除“火气”,就需要父母正确认识宝宝“上火”,才不会导致病急乱投医,弄巧成拙。
【 tulaoshi.com - 纠正宝宝上火的4个认识误区 】
上火是中医术语,意思是人体阴阳失衡,内火旺盛。常见的上火症状有心火和肝火。小宝宝因各方面发育还尚未成熟,因此比大人更很容易上火。孩子一生病,父母就会病急乱投医。相反的,为宝宝去火,首先应找到病因,再对症下药。
细分宝宝上火种类
上火也有不同种类,只有了解上火类型才可对症下药。
首先上火有外来之火和内生之火之分。感冒时的发热,嗓子痛都属外生之火。而内TuLaoShi.com生之火在中医上主要分为几种——心火、肺火、胃火、肝火和肾火。
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心烦、口干、盗汗、低热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黄、心烦易怒等。
肺火:主要表现为潮热盗汗、干咳无痰、咽疼音哑等。
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便秘、腹胀、舌红少苔、饮食量少;实火表现为口干、上腹不适、大便干硬。
肝火:表现为头痛、面红目赤、口干咽疼、尿黄便秘、甚至吐血。
肾火: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等症状。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再从细了划分,火还有实火和虚火之分。
实火:主要以肝胆、胃肠实火为多见。症状主要表现在烦躁,头痛,高热,目赤,腹胀痛,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干鼻出血等。
虚火又可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两种病状。
阴虚:火旺多表现为躁动不安、形体消瘦、口燥咽干、舌红无苔。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
气虚:火旺者表现全身燥热、畏寒怕风、身倦无力、舌淡苔薄。治疗时应以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为原则。
一般来说,2-7岁是孩子学说话的年龄,这个阶段也最容易发生儿童口吃。口吃是正常的言语节律受阻,表现为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虽然儿童口吃不太严重,但是也会影响孩子和外界的沟通。口吃有暂时性口吃、良性口吃和永久性口吃三种。
暂时性口吃是人在感情激动或精神紧张时,出现的短暂语言不流畅现象,也指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发育性口吃,很多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都会遇到这种情况,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说话不流利的现象会逐渐消失,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语言能力有过高或过严的要求,过多地进行纠正,则可能会使孩子由于紧张和压力而失去说话的信心,发展成为口吃病。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有些孩子四五岁时说话仍结结巴巴的,这种良性口吃需要父母耐心矫正,两年到三年内多可消失。而5岁之后出现的口吃,就比较顽固了,需要进行持续有效的矫治,否则可能成为永久性口吃病,矫治起来更困难。造成孩子口吃的原因很多,只有找对了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更好地矫正口吃。孩子口吃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
1、语言与思绪发展不同步
幼儿期是孩子言语发展的关键时期,孩子最先发展的是听和理解语言的能力,然后才发展口语能力,也就是说,他们是先学会听懂话,再学习说话,所以常常心里明白了却说不出来。对于两三岁的孩子来说,在表达自己想法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词汇是很困难的,因此,说话时出现犹豫、哼哼、停顿和重复等,都是非常正常的。这个时期的口吃或说话不利索,一般到5岁左右可以不治自愈,如果父母误认为孩子是口吃,过于紧张,过于关注,以及做过多批评或矫正,反而会使孩子说话时更紧张,害怕说错话,说话时失去信心而发生口吃。
2、模仿
亮亮有个邻居叔叔口吃,亮亮觉得很好玩,回家学叔叔说话,还学得惟妙惟肖,把全家人都笑翻了,虽然妈妈教育他说这样不好,但亮亮显然还是被学口吃所产生的喜剧效果吸引,常常学习叔叔口吃,逗爷爷奶奶笑。一开始大家也没太在意,结果慢慢地亮亮真有点口吃了。像亮亮这样,学习成口吃的孩子不在少数,口吃的感染性很强,孩子们常常因为觉得口吃的人说话特别好玩而模仿,很容易学会口吃。
3、突然的变化
环境突然改变、亲人离世、过分地受罚、惊吓等情况,都有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口吃的现象。
明明刚上幼儿园没几天,妈妈发现他说话有些口吃,她没有太在意,只是有意识地多陪孩子,像往常一样和他说话,引导他多谈幼儿园的事情。有一天,老师问明明妈:明明是不是口吃?明妈对老师说:不是,他说话一直很流利,最近可能是因为刚刚离开我,对新环境不适应才这样的,相信他适应后就会好。老师松了一口气,果然过了不到两个月,明明口吃的现象完全没有了。
4、大脑功能侧化影响
有研究发现,在父母强行改变孩子的左右手用手习惯时,受大脑功能侧化的影响,幼儿也会出现言语流利性差、重复等口吃现象。一般随着孩子渐渐习惯右利手或双手协调分工,口吃的现象会自然消失。
5、特殊的疾病
有一些特殊的疾病也能造成口吃,比如长期患小儿癫痫、麻诊、鼻炎、扁桃体炎或肥大、鼻窦炎及喉科疾病使幼儿在病中或病后造成口吃,这类口吃需要辅以一定的医院治疗。
败血症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侵入血循环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和其他代谢产物,所引起(图老师整理)的急性全身性感染,临床上的表现特征为寒战、高热、皮疹、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部分可有感染性休克和迁徙性病灶。常见的细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属、克雷白菌属等。
如何识别新生儿败血症?
○临床症状不典型,缺少重视。一些较大儿童败血症患者即没有发冷或寒战、弛张型高热,也没有明显的中毒症状等,很容易被家长忽视,而延误治疗。
○体温不升、手足发凉。平时小儿手足温暖,当其体温在35.5℃以下时,就会出现手足发凉的症状,这就要考虑是否为败血症了。
○哭声低微如猫叫。败血症的孩子不易哭闹,或哭几声就停了,且哭声低微。
○吃奶减少、吸吮无力。败血症的孩子吃奶明显减少,似乎不知饥饿,且吃奶时间短、吮奶无力。
○全身软弱、四肢少动。新生儿的屈肌张力高,四肢屈曲,或不停地活动,小手会紧紧抓住你的手指;而败血症的孩子则表现为四肢无力、全身软弱,也无明显的屈曲反应,上肢呈自然坠落状,手也不会抓紧你的手指,且四肢很少活动。
○反应低下、昏昏欲睡。正常新生儿受到刺激时,会有惊醒、注视、微笑等适当的反应;而败血症的小儿则反应能力低下,精神萎靡或昏昏欲睡。
○黄疸不退或退而复现。正常的生理性黄疸应该会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步消退,但败血症新生儿的生理性黄疸却是持续不退,反而加剧,或消退后又出现黄疸。
○局部或有感染病灶。若小儿有皮肤脓疱疮或疖肿,或脐部有脓性分泌物等局部感染病灶,都可能让败血症致病菌很趁虚而入。
○免疫低下、容易扩散。因新生儿期,特别是早产儿或低体重儿,其免疫功能尚不成熟,体内的屏障功能尚不完善,细菌容易在全身扩散,当细菌通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时,则可引起化脓性脑膜炎,使病情加重、凶险。
以上现象有助识别败血症,这就需要父母们仔细观察宝宝的症状,只要观察到有以上异常表现,都应尽快告知医生或就医诊治,及时合理地治疗;绝不可贻误时机,否则后果很严重。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04/975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