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将向您介绍关于家庭消费的几种不健康心态弥补儿时的物质贫乏 有些父母自己小时候家里条件艰苦,现在自己有了孩子,也有了经济能力,于是尽力给宝宝提供衣食住行玩的物质条件,以弥补自身的遗憾。这类父母对
【 tulaoshi.com - 心态 】
弥补儿时的物质贫乏有些父母自己小时候家里条件艰苦,现在自己有了孩子,也有了经济能力,于是尽力给宝宝提供衣食住行玩的物质条件,以弥补自身的遗憾。这类父母对小时候体验到的饥寒刻骨铭心,发誓不让自己的宝宝冻着、饿着。结果造成孩子非名牌不穿用,非鱼虾不吃。正确的态度:这类父母应该认真思考,不管为孩子花多少钱都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衡量a、是否有效地利用了金钱和财物,能否给孩子带来真正的益处。b、是否利于宝宝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品格的培养。c、有无过度消费:一个宝宝每天需要的营养是有限的,宝宝的衣饰只要做到美观大方、方便舒适就行。不好意思对孩子说不!买东西,孩子当着外人哭闹,父母一是不忍心看见孩子哭,二是怕售货员笑话自己小气,对孩子苛刻,而不得已向孩子屈服,每次都在孩子哭闹的胁迫下买下昂贵又不实用的玩具或不合适的零食。正确的态度:该买的东西,有能力就大方地给孩子买下,如果经济不允许,不要好面子,耐心地告诉孩子理由。不要训斥孩子,始终要以理服人,让孩子明白并不是他想要的就一定能够得到。随着年龄增长,孩子都能逐渐学会和成人商讨,并克制自己。不该买的东西,态度要坚决。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
我是个单身妈妈,女儿现在两岁零三个月,在她一岁半时,我和他爸爸离婚了。现在她见到小朋友的爸爸就发愣,有时候她还会用疑问句说出爸爸?这个词。我有时候看到她看动画片或儿歌里讲爸爸的地方会发愣(连婴儿画报上都有爸爸的内容)。我还没告诉孩子事实,怕她太小接受不了。该怎么办好呢?专家意见:这位妈妈,来信里能感受你的困惑与焦虑。现在的单亲家庭儿童的心智发展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但是事实上,某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发展得比普通双亲家庭的还要好。当然,单亲家庭的孩子要发展好需要一些条件。如:孩子的母亲个性独立、开朗、快乐,乐于照顾自己的孩子;母亲要有良好的社会身份与不错的经济收入,居住环境要宽敞一些,这样容易形成孩子与母亲各自的空间;孩子生长的环境(幼儿园、小学等)不歧视单亲家庭的孩子;离婚的父母彼此要宽容、认同,没有相互的怨恨、冷漠与隔绝,双方在孩子面前要维持一种亲情;有一个和睦、扩大的亲友系统,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阿姨等,他们都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父亲要保持与孩子的接触,并承担抚养与教育的责任,让孩子知道自己有父亲。你的女儿很小就离开了爸爸,没有与爸爸的亲密感,在孩子心中爸爸只是个象征,也许更像个玩具。建议你和蔼、自然地告诉她父母离婚的事,这样不会给孩子形成太大的心理伤害,当然孩子可能有些缺失感,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拥有更多的东西。在告知孩子离婚事实的同时,要给孩子适当的保证,对她说自己非常地爱她,一定会照顾好她等。讲故事或做游戏,是让孩子接受父母分离比较常用的方法。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
听到很多家长抱怨,为什么我这样疼爱孩子,他却常常和我怄气,难道他不知道我是为他好……而孩子也同样抱怨家长,整天没完没了地唠叨,都听腻了。于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障碍,一方觉得伤心,另一方觉得烦心。有一个孩子告诉我,他的母亲每天重复说六句话:快点快点,要不就上学迟到了;早餐怎么也得吃点,要不上午的课顶不住;过马路要小心,看着点车;到了学校你要努力学习,别开小差;放学回家先写作业,别着急看电视;什么时候考试。这样日复一日地说,作为孩子自然而然会感到厌烦,结果事与愿违。我在英国考察时了解到,英国母亲一天常对孩子说的话是:早晨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说早上好;吃早饭时问孩子早餐怎么样,是否符合你的口味;上学时嘱咐孩子过马路要小心,要遵守交通规则;跟孩子再见时说希望你今天开心;孩子放学回家时问的第一句是今天你快乐吗?明天你想做什么;发现孩子进步时说你真棒;晚上睡觉前对孩子说祝你做个好梦,晚安。是什么原因造成两国母亲对孩子说的话大相径庭呢?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中国家长的期望值太高,每位家长都想子女成龙、成凤,能上名校,有一门以上的特长。但是龙、凤能有多少,名校又有几所,超负荷的学习下哪有时间发展特长?对这些,许多家长并没有一个理性的分析,只是一味地对孩子提出许多过高的要求。孩子在社会、家庭的重重压力下,对学习渐渐失去了兴趣,他们为家长而学习,失去了孩子原有的天真,也失去了童年的欢乐。其实,孩子们的愿望很简单,只要家长不提出过高的目标、不只盯着学习成绩、少一些唠叨和训导、多一点理解即可。所以,家长不要太过于苛求孩子,在与孩子相处时应少一些唠叨,多一些鼓励;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生活环境,多听听孩子发自内心的倾诉;无论是赞扬孩子还是批评孩子,一定要就事论事,客观对待;当孩子有了进步时,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和肯定,当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如意时,切忌说一些过激的话;关注孩子的兴趣,尽可能挤出时间陪孩子一起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09/1025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