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将向您介绍关于国外的孩子如何养成好习惯遇到别人需要帮忙你会不会立刻挺身而出?电梯里遇见不认识的邻居会不会对他微笑?家里的垃圾每天都是你去倒的吗?有些细节,看似不经意,实际上是孩子们在父母、老师
【 tulaoshi.com - 好 】
遇到别人需要帮忙你会不会立刻挺身而出?电梯里遇见不认识的邻居会不会对他微笑?家里的垃圾每天都是你去倒的吗?有些细节,看似不经意,实际上是孩子们在父母、老师、社会的正确引导和长期教育下而养成的好习惯。俄罗斯:主动承担家务活为了让孩子们能主动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以便长大后承担起对集体、对社会的责任,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简称布市)的父母从小就有意培养孩子们的勤劳习惯。布市是阿穆尔州的首府,环境优美整洁,然而它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社区里只设有一个垃圾站,居民是不允许在生活区里扔垃圾的,他们必须穿过十几条街道把垃圾送到垃圾站去。于是最小的孩子通常会承担起这项任务。每天吃完晚饭,孩子们会约好一起去倒垃圾,牵着小拖车三五成群地去送垃圾已经成布拉戈维申斯克特有的风景。父亲会为这些孩子们亲手做一辆小拖车:小拖车有4个轮子,上面架上木板,木板的正前方钉上一个用木头雕刻的小马或小狗的头像,用来连接牵引小拖车的绳子。而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会选择为家人取饮用水。虽然布市市民家里都有自来水,但大家更喜欢喝水站的湖水。布市一共有16个饮用水站,饮水站向全体市民免费提供从丘克恰吉尔湖引来的水,只要交106卢布(相当于30元人民币)领一个不锈钢水桶(大概可以装20公斤水),就可以喝到清澈的湖水。我每次取水的时候都能看到孩子们排着队,有说有笑非常热闹。大孩子还要帮父亲修车库和地窖。要想成为集体的一员就得为集体做点什么。俄罗斯父母总是这样教导孩子,而家庭就是第一个集体。加拿大:向陌生邻居问好我在加拿大住的公寓有部电梯,每次进出都会碰到不同的人,他们或是夹着公文包要去上班的样子,或是打扮时髦要去赴约,不管年轻年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会朝我这个陌生邻居微笑,并说声嗨!或者用法语问早安。某天早晨,我碰到一个母亲领着他刚会讲话的儿子,在教儿子说Have a nice day!(祝你快乐一整天!)之类的祝福。我现在才发现了人们说的加拿大是个非常友好的国家这句话的原因,这里人人都是朋友,社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马来西亚:打完喷嚏说抱歉马来西亚人有一个可爱的习惯,就是不管什么时候打喷嚏,都会脱口而出Excusme!(原谅我!),为影响了大家打招呼。一次我发现一个大班的女孩儿在厕所里打了个喷嚏后,居然也条件反射地嘀咕了一句。后来我问她,你旁边没人怎么也要说抱歉?原来马来西亚的小孩儿从小就听父母说,每个人的身边都有很多精灵,有给你带来好运的,也有给你带来厄运的,它们时时刻刻伴随在你的身旁,当你突然打喷嚏的时候,很有可能吓到它们或把口水喷到它们,所以要请求他们的原谅,否则它们一直都会捉弄你。这些故事虽然是父母们编出来的,却能让孩子记住,慢慢养成习惯。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父母:恩,基本上是这样。顾先生:好,那孩子现在和之前谈起他/她喜欢的动物的内容有所增加吗?好奇心依然很高涨吗?妈妈:她很喜欢猴子,是因为可以给猴子喂吃的,后来不可以随便喂食了,她好像就没有特别喜欢的了。不过还是很喜欢去动物园的。顾先生:恩,我们说,观察能力或者说注意能力的培育是在相对纯洁的信息环境中才有可能良好实现的。比如孩子喜欢猴子,不错,那么我们今天就去看猴子,只看猴子。孩子在看的时候,大人就在一旁陪伴着,解答孩子的问题,尽可能帮助孩子去描述,……,围绕着这一切的活动,才有可能去实现之前你们为孩子最初设定的培育目标,才有可能有效的帮助孩子对兴趣的延续,否则动物园跟小区内的游乐设施就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了孩子喜欢去动物园,有一个非常好的前提好奇,那作为孩子的父母如何能抓住这个有效的培育时机呢?我们就以这个案例为例,如果想实现我们这一主题谈论到的复合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培育,父母可尝试设定如下一些有趣的,又不是非常牵扯自己精力的活动:活动之前可以让孩子预测一下当天的天气(比如:天气是否会下雨?是否很热?是否会刮风?等等)活动之前可以设想一下在动物园可能遇到的人和事大家讨论一下活动当天所需要的物品让孩子选择这次想要去看的动物,了解一些关于这个动物的资料活动当天在看孩子选择的那个动物过程中,讨论一些更为细致的问题,如果没有答案,回来再讨论,晚上,和孩子一起把今天的活动回顾一下,讨论当天发生的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父母看到这里可能会说,哦,有的时候我们也探讨,可是孩子说‘不知道’,那我们的谈话有意义吗?当然有了,因为孩子所积累的信息有限,还没有能力去构建更为细致的细节并和你们探讨细节和经验感受,但是父母这样做会引发孩子的注意力,引发孩子去感受经验的兴趣。我们说,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对孩子未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比如,孩子遇到强势怎么办?遇到弱势怎么办?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什么事情可以自己处理?什么事情需要和大人商量才可以做?如何做不给别人增加麻烦?如何做才能与人与己方便……,这些都需要强大的分析能力。
我再回到那个话题上来,一个婴儿,一个新生儿,还不懂如何把自己的身体当作工具来使用和对待。他首先要学会移动这个工具,并从中发现这种活动的作用。如果他活动自己的头,眼睛就可以左看右看,视野扩大了,由此可以看到许多新的东西。他运动手臂和腿;一开始是手脚同时运动。然后逐渐学会动作的分化:先是手和脚的分化,接着是两只手之间和两只脚之间的分化。在涉及交往能力方面,我们是否知道儿童在哪一个月达到了这一发展水平并不是很重要,对我来说,极为重要的是儿童学习如何利用他的身体运动技能的过程。比如学会控制自己的睫状肌(控制眼球运动的小肌肉译者注)和头,这样就能让眼睛转向他的母亲或某一个物体,从而形成交流。儿童学习用手抓一样东西,去感觉它,体验它,然后又放开它。这样形成的对动作技能的控制增加了他的自信和对环境的信任。一旦婴儿进入开始观察自己的手和手的动作阶段,这就标志着协调能力的形成。这时两种不同的信息同时出现,运动的感觉和对引发运动感觉因素的观察,实际上就是运动本身,这是从自己的身体和体外两条途径获得的。如果儿童观察了自己的手是如何握紧和张开的,他就会了解并产生一副视觉图像,这是一种永恒的图像。人的大脑中有一个掌管运动整体协调的区域。我们根本不需要去查看我们的脚是如何走路的或我们的手是如何去抓东西的。一旦达到了协调就不会失去。谁一旦学会了骑自行车就不需要再去学习如何保持平衡。谁一旦学会了游泳,学会了玩一种乐器,他就永远掌握了这一技能。这类技能有点像一个巨大的铁路系统。人们不需要去看火车是如何开动的,只要在一块黑板上让一盏小灯作为模型运动来模拟实际情景就可以了。人的运动过程与它极其类似。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动作发生的模式,而儿童还没有形成,他还需要去观察,然后把所见的和感受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当一个婴儿只能躺着、不能干更多事情的时候,当他手舞足蹈和能活动头部的时候,他就开始有追求新事物和改变位置的愿望。妈妈把孩子抱在怀里实际上就给他创造了各种探索世界的机会。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09/1025471.html
看过《国外的孩子如何养成好习惯》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