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ulaoshi.com - 亲子关系 】
自然加上养育决定智力
儿童在某一时期的智力状况如何?儿童的经历和所处的环境能否促进或提高他的智力?这些因素会限制智力的发展吗?据前美国国家神经病和盲研究所所长理查德·马斯兰博士介绍,人的智力取决于下列几个彼此相互作用的因素:大脑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遗传基因特性;妊娠期或出生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的损伤或改变;个人经历与环境。
专家将特定的环境刺激与儿童大脑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联系起来,结果发现儿童在出生时,其大脑就具备了相当大的学习潜能,并且记忆、行为和感觉在大脑的结构与功能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每一年龄段,都可用特定方式去刺激儿童大脑的生长发育。通过神经联结-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联结,并由此发展出更多的联结,大脑可以接收并处理外界的信息。对大脑的刺激导致联结的产生,随着越来越多联结的产生和保持,儿童的学习潜能也就不断扩大。但如果施予大脑的刺激不够,则这些联结就会丧失或消退。
事实上,有关研究指出大脑发展的可塑与否存在着关键期。科学家们相信大脑细胞只有在一定的时限内才容易被激活。潘菲尔德博士认为:“人脑本来是一个鲜活的发育着的器官,但这一天生的潜能被不可抗拒的进化给束缚了。没人能够改变这一点,甚至是教育家还是精神病学家也不能。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勾画出一个儿童大脑功能发育的时间表。我们可以确定地说,有一个内在的生物钟,为我们指出了瞬间而过的教育良机”。
现在,我们知道了大脑的潜力无穷,其形成发展受到自母体子宫直至成年这一漫长历程中各种环境因素与个人经历的影响。大脑的发育不仅需要适当的营养,合理的饮食,还需要足够的促进发育的刺激!儿童早期,存在着大量的学习机会,孩子的大脑像海绵一样地渴望着吸收大量信息。它是可变的、可塑的。科学研究正帮助我们对这一复杂的器官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
男孩女孩,不同的养育(上)
周二晚上,快乐疯妈早教会的成员们终于坐到一起开展了本月的主题活动:男孩女孩,不同的养育。主讲人:小巫,捧来两厚本英文原著;特邀嘉宾:安慧妈,提供一儿一女的观察报告;参加讨论的还有当当妈、东东妈、贝贝妈等早教会成员;记录人悄悄。因为主讲人小巫的教科书是主写男孩的,所以我们的话题也主要围绕如何养男孩开始……
课程开场第一句话就能招来所谓女权主义者的痛骂:“男女差别是先天就有的,男孩和女孩从生理到心理都是先天有差异的。”这是我们今天研究男孩和女孩不同养育方式的前提条件。男孩体内的荷尔蒙即睾丸酮使男孩比女孩更具攻击性,而女孩在雌激素的作用下更具同情心。有结果表明,对6个月的男女婴做对比实验,已经可以发现在发生困难的情况下,男婴更试图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尝试自己去解决问题,而女婴更倾向于用哭泣等手段寻求外力的帮助。在大运动能力方面,男孩比女孩有着明显的优势,其爆发力、动作速度和猛烈程度远远超过女孩,但耐久力较女孩差。男孩的竞争意识要强于女孩,但同情心弱于女孩。男孩更善于根据自己的实力来估计自己在所处集体中的地位,更喜欢主宰、控制环境。在从父母身上充分得到无条件的爱的前提下,男孩会比女孩更早地走向独立。由于体内的睾丸酮的作用,男孩对于某种需求或愿望,比女孩需要更快更及时的满足。在复杂的情况下,男孩比较善于单刀直入解决问题,而忽视感情的因素。
有研究表明,男人的大脑确实比女人大,但造物主的公平在于女人大脑的胼胝体优于男人(起协调作用),这就不存在所谓哪个性别更聪明的问题。基于此,男孩的空间感比女人强,比如在搭积木游戏中,男孩更习惯平铺出广大空间,而女孩更善于搭高;女孩比男孩善于观察,如察言观色的能力女孩优于男孩;幼时阅读能力通常比男孩强;女孩和女人可以同时处理很多事务,善于协调,男孩和男人更擅长一件事做完一件再做一件。女孩的注意力比男孩持续时间长,而男孩注意力相对要比女孩集中。男孩内心是宽阔的空间,犹如巨大的足球场,里面有快速移动的物体;女孩的内心更象整洁的房间,井井有条的布置充满着感情色彩。
非常值得男孩家长注意的是男孩的所有感觉器官(包括直觉)天生要比女孩迟钝。在男孩所有的感官中最灵敏的是视觉,而且男孩更适合看移动的物品。由于男孩的感官敏感度低于女孩,所以在对男孩的教育中更要强调多感官综合教育的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视觉方面,女孩对人更感兴趣,而男孩对物体,特别是移动物体更感兴趣。这也就是女婴比男婴更容易与成人对视并进行非语言情感交流,而成人往往抱女孩时间比男孩时间多的原因。(而实际上男孩比女孩更需要拥抱。)在听力上,男孩的敏感度也大大低于女孩,这就是有时家长抱怨“为什么我的话你听不见?!”(或者妻子抱怨丈夫),事实上男孩可能真的没有听见。而且,他们的耳朵通常一只比另一只更灵敏,所以建议tulaoshi.com家长观察男孩比较灵敏的那个耳朵并对着这个耳朵说关键性的规则:))综合说来,男孩阅读会3倍困难于女孩,而语言能力可能会比同龄女孩晚一年。
男孩感受及表达情感有下列八种方法或特色:
1、 通过行为来表示,比如愤怒地撞墙、挥打沙袋等;
2、 延迟表达自己的感受:男孩在事发的时候不能立即体会并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在事情结束一段时间后(有时甚至滞后一周),他才能体会到自己当时的情感是什么;
3、 通过类比的方法来表达。有时,男孩自己无法表达内心的感受,但他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把自己的感情和其他的物品建立起联系,通过表达其他的物体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方面我深有体会。虎娃在刚刚上幼儿园的时候,自己宣布是一只小蜗牛。我立即明白了他内心的“蜗牛”情结在于“蜗牛随时背着它的小房子”,他内心所盼望的安全感,对家的眷恋;当他逐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时候,他宣布自己是小松鼠,已经可以离开家但随时有大尾巴保护自己;现在他“进化”成小鸡或小鸭啦,可以一群在一起游戏。)从2和3可以看出,男孩的家长及老师特别不能逼男孩即时的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一定要给男孩回味自己情感的时间;而女孩往往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可以清楚地表达,而且不用成人问就可以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
4、 男孩更善于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比如:愤怒和狂打,非常的喜爱和拍打(这一点男孩家长在界定男孩是否爱打人和有暴力倾向时一定要注意)等;
5、 “钻进山洞藏起来”。男孩有天生的寻求独立空间的感情要求。从2岁开始这种情感比较明显的表现出来。比如他们常常会把家中的桌子下,床下当作他的“私人领地”,大些的孩子通常还有“秘密地点”,一旦心情不好就要藏在里面自我调节。作为男孩的家长,不应该对此大加训斥;(转下文)
男孩女孩,不同的养育(下)
养育风格决定亲子交往质量
要培养孩子有爱心、懂得照顾别人、善于与人交往,什么方法最有效?
是讲道理、培养习惯,还是为孩子做出榜样?
为什么同样的方法有的人用有效,有的人用却无效?
其实,一种教育方法是否有效,关键不在于它本身,而在于它在什么样的亲子关系中运用。
将近半个世纪前,心理学家就发现:父母的养育风格,直接决定了亲子交往的质量,是影响教育效果的神奇“开关”,对于孩子的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影响深远。
父母的养育风格,可以分为4种类型: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 权威型
父母的特点:
关心孩子,倾听孩子,对孩子的需要能作出敏感的反应,给孩子贴心的帮助,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要求,这些要求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所必需的,而不是从父母自身的喜好或者情绪出发的,因此也是理性的、一贯的。
向孩子解释为什么要对他提出这些要求,同时鼓励孩子与自己交流。
家庭的气氛:
父母和孩子很亲密,情感和思想的交流都很充分。
孩子觉得父母可亲可敬,信赖父母,对父母的教育持开放和接受的态度,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
孩子的发展:
孩子易于形成友善、真诚、合作、自立的品质,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良好,能愉快而自信地学习。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 专制型
父母的特点:
对孩子控制得(www.tulaoshi.com)很严,并且要孩子无条件服从自己的各种要求,一旦孩子违反,会严厉地惩罚孩子。
与权威型父母相比,他们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更多从自己的喜好出发,很少跟孩子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使孩子几乎无法独立选择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不关心孩子,孩子感受不到他们的温暖和支持。
孩子的发展:
在这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容易形成行为上的两面性,而且焦虑、退缩、不满、对人缺乏信任,同时也缺乏自信,心情不开朗,容易产生报复心理和攻击行为。
纵容型
父母的特点:
无条件地爱和接受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不加控制,或者即便提了要求,也不坚持让孩子做到,大有尽量让孩子自我管理的味道。
孩子的发展:
由于缺乏指引,孩子常常不知道一件事情自己该不该做、做得对不对。
这些孩子看上去是家里的“小皇帝”,但是内心常常焦虑不安,而且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控能力很差,缺乏进取心和探索精神。
忽略型
父母的特点:
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中,既不关心孩子,也不对孩子提要求。
对孩子漠然、拒绝,亲子之间缺乏交往和沟通。
孩子的发展:
产生很多行为问题,身心都得不到健康发展。
养育风格理论得到了很有力的证实,但是,人们也发现,当它走进东方文化时,却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中国家庭强调孩子孝敬父母、父母严格管教孩子,很容易被划分到专制型中。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孝”的另一面是“父慈”:父母既要教给孩子适当的行为规范,也要给孩子温暖和关爱,保持家庭和睦。这更接近权威型的养育风格,而不同于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苛求和支配。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利于孩子成长的亲子关系中,都有一些共同的要素,那就是: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期待和关怀。
判断父母的养育风格可以依据两个标准:一是父母是否关爱孩子,二是父母对孩子是否提出要求。既关爱孩子,又对孩子有要求的父母,是权威型(或称民主型)父母;对孩子缺乏关爱,但严格要求的是专制型父母;关爱孩子,但对孩子没有要求的是纵容型父母;对孩子既无关爱,也无要求的是忽略型父母。
男孩女孩,不同的养育(下)
(接上文)
6、 在事情过去后,通过谈话男孩可以表达出情感,这是和2相连的一条。而且要特别帮助男孩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7、 男孩在表达某种情感时,一定要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男孩(男人)来讲,觉得不解决问题的话是废话,所以他们不会向女孩那样具有泛泛的同情心。男孩在表达自己的时候,一定要找到解决你的问题的具体方案。如果妈妈病了,女孩更善于温柔地用语言抚慰,而男孩宁愿给你倒杯水或拿个药片,这是他们不同风格但同样宝贵的感情表达(这点对我教子的指导意义,似乎没有“相夫”的大:))。
8、 哭。首先,哭对于男孩来讲是非常正常的行为。哭作为一种排解方式对于男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男孩比女孩哭的少,但当男孩哭的时候,往往也是他情感最脆弱最需要安慰的时候。(这里指的不是男婴,因为身体状况发出的哭声或稍大男孩的闹觉)。在这个时候,家长尤其不要训斥男孩“一个男子汉你哭什么哭?你丢不丢人象个姑娘?!”而应该仔细考虑哭背后的问题,想想男孩的心理状况并及时解决。粗暴制止的后果是孩子心情压抑,会带来更严重的心理后果。
男孩子们所创造的文化特色:
1、 竞争、表现、技巧:男孩子喜爱在竞争中体现自己的价值,由于体内睾丸酮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愤怒,更需要发泄,因而他们更需要也更喜爱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家长应该适当鼓励他们参与积极竞争的活动。同时,家长可以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他在有挑战感兴趣的氛围学到能力、技巧和责任感。
2、 男孩的同情心:男孩的同情心是与正在进行的具体事情联系在一起的,是经过内心估量的而不是泛泛随意表达的同情,是要通过具体的行为、解决的方案等体现出来的(参照上面的7)。鉴于此,家长要教给男孩子们同情的技巧。
3、 男孩比女孩更善于在大集体中进行社会交往,而女孩子相对比较喜欢小集体。男孩更具集体性,女孩更具个人性;
4、 男孩的独立性比女孩强。到了一定年龄后,男孩需要一个身心都独立的空间,需要更多的自由可支配的感觉。作为男孩的家长,在给予他自由的同时必须给他更多的责任感。
5、 在集体的经历中,男孩子可以作出个人的牺牲。男孩子在共同的奋斗中和谐友谊,可以为了理想献身。
6、 男孩需要男性榜样。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男孩总是要在身边寻找一位男性作为榜样来效仿。当男孩说“我喜欢**(一位男性)”“**很不错”等话语时,父母就需考察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否可以认同。因为男孩子已经把他作为了榜样。
7、 体育活动对男孩子至关重要。在体育运动中他们的灵与肉结合完美。
关于养男孩的几个NOTES:
1、 男孩需要多抱。在孩子(无论男孩女孩)1岁半之前,怎么宠爱都是不过分的,特别对于男孩,因为他们跟成人对视的时间短,成人要特别注意多抱抱男孩,让他们的肌肤得到触摸满足,获得足够的安全感。
2、 男孩需要独立的空间。男孩成长到大约2岁时,开始了独立的第一步脱离。从这时开始,男孩的父母要有意识地给他创造适当的身心独立空间。不要压制他的反抗,而要观察思考和理解他反抗后面的心理原因和意义,找到缓释和解决的办法,否则可能会阻碍他内在自我的发展。要逐步放手。
3、 在放手的同时,要反复强调妈妈爸爸会永远在他身边,永远陪伴他,让他有充分的安全感。这种反复强调不光在行为上也要在语言上体现。
4、 从男孩出生起,就要树立正确的紧密的母子关系。母子关系中母亲方面易出现的错误有:内疚感,特别是职业母亲,总认为自己对不起孩子,这种内疚感会让孩子利用并让母亲失去权威;恐惧感,认为自己不能完全保护孩子免受外界的不良影响;抛弃感,认为孩子一旦独立就会被他抛弃。而这三种错误造成的客观现象是母亲不能给孩子适当的自由空间,恨不得帮孩子安排一切,侵犯孩子的自我空间。男孩在这种情况下也会产生三种错误情绪:内疚感,当男孩越来越独立时,特别是当他开始离开母亲时,他会对母亲感觉内疚,尤其是当母亲表现出痛苦的时候,男孩会觉得自己很罪恶;愤怒感,表现为对自己无法独立的愤怒,对母亲没有教会自己独立的愤怒和对其他男人(男孩)自如独立的愤怒;恐惧感,对独自面对环境的恐惧,独立接受挑战的恐惧。等等。
而父母的夫妻关系也对孩子构成重大的影响,无论对男孩还是女孩。但其中,夫妻关系不好情况下,母亲要特别注意母子关系的分寸。如果母亲因此表现出对男孩过度的关注和关爱,会对男孩造成较大的心理影响。
在教育男孩的问题上,父母一定要培养男孩的价值观、道德观,树立自我的人生目标,鼓励男孩去发现自我价值并实现之。在鼓励中,父母要强调他实现价值的过程,鼓励他的努力行为本身,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职业妈妈如何提高亲子质量
一、请放松下来,将与孩子的交流看作是生活的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吧!不要将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沟通安排成工作表(如: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好像每天都必须做些什么才叫“沟通”。人都需要休息,工作后的你,也同样。所以,与孩子交流之前,在心态上,您应该是一个放松的、乐意交流的妈妈,而不是一个刚刚从拥挤的公交车下来、匆匆忙忙的疲惫的妈妈。就这一点,建议您在回家的路上,或者进门之前,或者要见到宝宝时,做以下的想象:
1.想象一个足以让自己心情愉快、放松的情境,或者一些美好、舒服的词汇,比如:暖暖的阳光,开心的野餐,温馨的灯光,甜甜的笑容……
2.在头脑中闪现宝宝的“可爱”,比如:胖乎乎的小脸,脆生生的声音(尤其是叫“妈妈”的时候),玩耍的模样,滑稽的怪相,还有好多可爱的“第一次”;
3.想象你与宝宝在一起的欢乐时光,游戏、读书、洗澡、玩水、学步……相信这些“想象”足以给宝宝一个“好状态”的妈妈!这就象“接力跑”中的那段“接棒区”,是一个助跑、转接与加速的区段。工作以后的你,可能已经累了,而如果能有这样的一段“心理接棒区”,将能使你从工作的“后遗症”中解放出来,给自己一个即将见到宝宝的“幸福期待”,也将激活你发自内心的母性的爱与灵感。
其实,与宝宝如何相处的技巧没有谁能真正教你,因为你的孩子是独一无二的,而他所期待的也是一个特有的妈妈。不要迷信所谓的“育儿技巧”,当你放松下来时,你就有了育儿的本能——
“儿子,过来,让妈妈亲一下!”
“好儿子,妈妈回来了,来亲妈妈一下!”
“儿子,妈妈好想你啊!快过来让我抱一抱!”
………&hTulaoshi.comellip;
正如你意识到的,亲子之间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是“交流”?一种自然而然的接触——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短短的问候,一个亲热的吻……什么是“沟通”?彼此心灵上的默契——会心一笑、眼睛一亮、手拉拉、头点点……
这些需要多少时间呢?真正需要的是一种放松又快乐的心态!所以,建议你多留意生活里的美妙时刻,让点点滴滴汇集在“记忆”中,以便“想象”提取。即使在工作,偶得空闲,不也可自娱自乐?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