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终于要上幼儿园了,家长们欣喜的心中又不免忐忑:我那宝宝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吗?老师会喜欢他(她)吗?与小朋友能相处得好吗?我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准备?
【 tulaoshi.com - 心理恐惧 】
前言:做为父母常常关心孩子智力的多,而关注孩子心理的很少,其实孩子的世界有太多的都是我们父母所体会不到的,这主要是因为父母与孩子的思想不同,孩子必竟是见到的及经历的太少,所以总是喜欢自己去幻想这个世界!
孩子的世界中,总有着许多让他们感到害怕的东西。孩子对一些事物产生恐惧,是其成长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体验,它的内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
如:出生5-9个月的孩子会对陌生人感到害怕;2岁以内的孩子很容易被巨大的声响吓住,2岁的孩子最害怕亲密相处的人离开他;3、4岁的孩子会特别害怕响声、黑暗和未知的东西,怕动物、怕孤独;5岁的孩子仍然怕黑,害怕在黑暗处受伤;6、7岁是一个充满想像的恐惧年龄。对想像中的“鬼怪”、死亡、强盗也会产生恐惧,害怕妖魔鬼怪、害怕找不到家、怕一个人睡觉时做恶梦;大多数的孩子在这个年龄都会害怕雷电、狂风和大火等自然界的现象。随着孩子知识的增长、对世界了解得越来越多,孩子们害怕的自然界的事物就会减少;到了8、9岁,孩子们可能会开始害怕自己考试的成绩不好而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总的说来,儿童恐惧的对象随其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而改变。
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与孩子知识欠缺、生活经验贫乏有关
夜幕降临,孩子们知识经验有限,既不知道黑暗中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也不知道身边亲人的去世意味着什么,于是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黑暗和死亡,由此产生了害怕与恐惧。
·孩子自身的某些经历会导致他们恐惧
如果孩子幼时受到过强烈的刺激,以后碰到类似的事物,甚至碰到的刺激比较轻微,也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反应。如一个孩子曾被一只黑狗咬过,他下次看到黑狗时就会非常害怕,而且他还可能会由怕黑狗到怕所有的狗,继而怕所有的四足动物,这是心理泛化造成的。
·受他人恐惧情绪的感染
孩子在看到或听到别人处于恐惧状态的情况时,即使自身处境并无任何引起恐惧的因素也会坐立不安。如看到其他人见到蛇后的恐惧反应,孩子以后见到蛇也会大叫大喊。孩子在听了鬼怪故事,看了带有恐怖色彩的影视片和图书时,由于无知及大人的消极暗示,其内心也会产生恐惧感。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恐惧心理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不当有关
例如:孩子玩兴正浓,不肯睡觉。父母为了让孩子赶快入睡,吓唬孩子:“赶快睡吧!再不睡,妖怪就要来抓不睡觉的孩子了。”
·当熟悉的环境发生变化时
孩子对自己熟悉的情境会有一定的应对方法,但当他去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本已掌握的对付方法就会“失效”,使儿童感到焦虑和不安,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正确对待孩子的恐惧心理
恐惧、害怕是人类为了躲避伤害而表现出的自我防御反应,它不是一种可怕的不良行为习惯,相反有其积极的一面。因此,当孩子表现出胆小畏惧时,父母不用过于担心。许多时候,随着年龄增长,恐惧会逐渐消失,并不影响孩子的生活、行为与社会活动。但如果孩子的恐惧心理过度强烈,以致影响到他正常的发展,就需要进行必要的干预了。
建立和谐安全的家庭心理气氛
建立和谐、安全的家庭心理气氛对克服孩子恐惧心理非常重要。孩子恐惧心理来自他们对外界的一种不安全感,让孩子感觉到安全,多给他们一些关爱,让他们明白有爸爸妈妈在什么都不用害怕,就会减轻孩子害怕的情绪。
对孩子的恐惧恰当地做出反应
对孩子的恐惧既不能满不在乎,也不能大惊小怪。当孩子感到害怕的时候,切勿责备、嘲笑或愚弄孩子。如果用指责、批评、生气来对待孩子的胆小,只能让孩子的焦虑情绪恶化。如孩子开始惧怕黑夜,骂孩子是胆小鬼,吓唬他不许哭,绝不是好办法。当孩子听到雷声感到害怕时也不能说:“雷声有啥害怕?别像个小孩子一样长不大。”越是这样,孩子就越惊恐不安。当然也不能孩子一害怕,父母也跟着害怕,这时父母的心态要自然平和,可以和孩子说,爸爸、妈妈小时候也像你一样害怕这些,长大了才不怕的。
多与孩子沟通,讲明事情真相
经常给孩子讲些常识是帮助他克服恐惧感的最有效的方法。孩子惧怕某事物,常常是因为无知。一旦明白真相,其恐惧心理便会自然消除。如孩子恐惧雷电,教师、父母可向孩子说明雷电产生的简单道理,让孩子明白雷声只是一种自然现象,从而消除他对雷电的恐惧。除了用语言给孩子讲道理外,我们还可以引导孩子去实际观察。如对一个害怕黑暗的孩子,你可以让孩子听听风吹树叶发出的响声,告诉他白天、晚上树叶发出的响声是一样的,孩子亲自看到、听到,也就不会有奇怪的想法了。
用行为法改变孩子的恐惧心理
要经常、及时地赞赏孩子好的表现。当孩子去接近曾经害怕的小兔子时,大人要及时鼓励孩子的勇敢。孩子敢独自睡觉了,要及时给予表扬。在孩子害怕时也可用转移注意法,即当儿童看到、听到惧怕的事物时,用玩具或语言来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从惧怕对象上转移,忘掉恐惧。孩子已经对某一事物比较害怕时,也可以使用系统脱敏法——当孩子惧怕无须恐惧的事物时,成人可诱导他接近所怕事物,久而久之,他便会见怪不怪。
用榜样示范法改变孩子的恐惧心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绝不能用魔鬼、妖怪、毒蛇、老虎等恐吓类的话语刺激孩子;另一方面,要以坚毅勇敢的行为影响孩子,还可以多树立一些身边的榜样,如当身边有孩子表现出勇敢、坚强的行为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当然也可以借助影片、故事、图书,对孩子进行各种示范,从而克服孩子的恐惧心理,培养其勇敢、乐观的个性。
当环境发生改变时,要让孩子了解并做好准备
在受到重大压力和面临巨大变化时,如父母离婚,孩子的恐惧心理往往会达到顶点,此时,一定要给孩子以恰当的帮助。父母应该提前让孩子了解变化,并让孩子认识到,环境的变化不能改变他们对孩子的爱,他依然是安全的,不用害怕。
小编总结:恐惧的心理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只不过是小孩子们表现的更加强烈,因为他们所接触的事物比较少,更多的时候都会受一些动画片等等的影响来幻想这个世界,所以希望父母平时能够多与孩子沟通,用科学来给孩子解释一些实事及其现象,方可慢慢的消除孩子的恐惧感!
杰仔下个月就要上幼儿园了,带了他3年多的奶奶长出了一口气:以后你再敢调皮捣蛋不听话,就让老师关你小黑屋。老师可比奶奶厉害,有的是治你的招。
这本是玩笑话,可说多了,杰仔一听幼儿园三个字就吓得直哭。妈妈带儿子去幼儿园面试,还未到幼儿园门口,杰仔就生离死别般的嚎啕,说什么也不肯进去。
这种表现也正常,也不正常。正常的是,几乎每个孩子入园前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恐惧”;不正常的是,杰仔的恐惧感超强了些,原因应该就在奶奶大肆渲染的“幼儿园铁腕管理”上。奶奶夸张了幼儿园生活与家庭生活相离的一面,给杰仔造成了更大的心理压力。如果这股压力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杰仔入园后的“不应期”会特别长,各方面的适应和发展也会远远落后于同龄小朋友。所以,杰仔父母的当务之急就是先保证奶奶不再“吓唬”杰仔,然后抓紧入园前的时间,分阶段地解决他的心理恐惧。
想方设法树立幼儿园的正面形象
父母若只是笼统地讲老师和蔼可亲、上课生动有趣等等,孩子会认为是要哄他去幼儿园才这么说的。有效的办法莫如请一名比孩子大一两岁的幼儿园小朋友—最好找那种“迅速适应型”的孩子,来陪孩子玩,顺便告诉孩子幼儿园究竟是怎么回事。孩子对孩子的话特别信服,比如宝宝问:“幼儿园上课时真的不许拉屎拉尿?”小朋友就会告诉他:“上课前老师会提醒小朋友上厕所,不过你要是突然想上厕所,举手告诉老师就可以。”再比如宝宝问:“午睡睡不着老师会不会骂?”小朋友也会实话实说:“最好能睡着,下午做游戏才有精神;如果睡不着,只要不吵到别的小朋友,老师就不会骂。”此外小朋友肯定还会教宝宝从幼儿园学会的歌谣、舞蹈、体操,还有画小鸭子画大象的本领,还会炫耀地告诉宝宝幼儿园还有好多好多的玩具和小人书、好大好大的沙池……如果他是在宝宝报名的那所幼儿园就读就更好了,未入园就交上小伙伴,对正诚惶诚恐的宝宝无异于一枚定心丸。
帮助孩子预习幼儿园要求的独立生活技能
幼儿园一般要求孩子自己吃饭、大小便、洗漱、穿脱鞋袜衣裤及独立午睡等,如果孩子尚未掌握,不要给他太大的压力。要循序渐进,把目标分解得越小越好,以便对孩子的点滴进步加以鼓励。比如穿脱衣裤,入园前半年就可有意识地开始训练,扣钮扣、拉拉链、穿鞋并扣上鞋襻等,每达到一项,可在墙上的“宝宝进步表”上贴上五角星。
若是孩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达不到某项技能,可暂时放下这一项,改为训练其他。千万别给孩子造成“达不到目标老师就会讨厌你”的印象—事实上,所有这些生活技能,入园后生活老师还会花一两个学期的时间加以训练,目前抱着“预习”的轻松心态好了。
帮助孩子学会人际交往和分享
观察你的孩子是否有不愿分享的倾向:他是否坚持在别的小朋友上门前藏起心爱的“大吊车”?邻居孩子想看他的图画书,他是否找出种种理由拒绝?宠溺小孩的家庭往往对这些现象一笑了之,认为是宝宝年龄小、不懂事。其实这种种以自我为中心毛病的存在,对宝宝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极为不利——如果孩子不懂得分享,不知道同龄伙伴应互相谦让和帮助,他就会游离在一个快tulaoShi.com乐的集体之外,成为人人敬而远之的“霸王龙”。因此,与人和睦相处的能力要及早训练,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容忍和接纳他人,教会孩子“换位思考”,站在对方小朋友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幼儿园实地热身期不宜过长
相当部分幼儿园在开学前,都会为新入园的宝宝提供“热身”机会,时间一般为2-5天。在此期间幼儿园实施“半日入园制”,家长可以“陪读”,帮助初入陌生环境的宝宝熟悉环境、熟悉老师、熟悉幼儿园的大致作息制度。但“热身”毕竟是一个过渡期,时间不宜拖得太长。有些宝宝的“入园不应期”较长,“热身”过后仍哭闹不休,陪读的妈妈心软,会要求宝宝不在幼儿园午睡,不参加下午的活动。一位从事幼教工作30多年的老师指出:“宝宝入园明显有一次心理断乳,在这个关节上是一定要狠狠心的。无限期地延长热身期,等于父母与宝宝一样,有意识地回避心理断乳。父母的心疼和迟疑一旦被宝宝看破,宝宝的哭闹纠缠肯定会越演越烈。”这位有经验的老师认为:“热身三天就足够了。额外要求拉长热身期的家长不仅对自己孩子的适应不利,对全体幼儿也有负面影响—一个孩子中午被接走了,别的小朋友马上就会出现情绪波动。这对老师的统一教学和管理相当不利。”
这位老师还提醒家长:由爸爸送园可能会更好一些,千万不要出现宝宝一哭、妈妈就哭的场面。把孩子一送进门就离开,这样孩子才会强制自己去适应新环境。到幼儿园门口“偷看”孩子的表现实在是不理智的行为,要相信孩子的“入园恐惧”会由老师来疏导,相信老师比你更有办法。
大部分的孩子有“入园恐惧症”
近日,有不少孩子因为要进入幼儿园学习而感觉压力太大、恐慌、紧张过度,并伴随由此而引起的发烧、腹泻、头疼等身体上的不适,人为的“入学恐慌”正在袭击新入园的幼儿。
事例一:
初秋的早晨,阳光明媚,孩子们和家长一起,三三两两地来到了幼儿园,一会儿,幼儿园里热闹起来,说话声、欢笑声汇成了一首与众不同的美妙音乐。突然,在这美妙、和谐的音乐声中,传来了一阵刺耳的哭叫声:“我要回家,我不上幼儿园”,这刺耳的哭叫,既打破了音乐的和谐,也让人心头一颤,原来是小一班的雷雷小朋友双手紧紧拽住妈妈的衣服不让妈妈离去,哭闹着不愿意上幼儿园。
事例二:
小杰上幼儿园了,但是每次都像生离死别般的嚎啕,说什么也不肯进去。妈妈追问后才知道,原来是奶奶经常在小杰调皮的时候说:“以后你再敢调皮捣蛋不听话,就让幼儿园的老师把你关在小黑屋里。老师可比奶奶厉害,有的是治你的招。”这本是玩笑话,可说多了,小杰一听幼儿园三个字就吓得直哭,心里对幼儿园一直有着莫名的恐惧感。
孩子的“分离焦虑”心理
以上事例反映出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分离焦虑”(www.tulaoshi.com)现象。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己的亲人分离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分离焦虑”源于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行为,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幼儿从出生起,逐渐发展和形成了对父母或其他养护者的依恋,依恋的对象成为幼儿安全的象征,是幼儿得以信任、依赖的人。因为孩子对抚育者已形成了固定的依恋关系,他们已懂得抚育者在自己身旁,是自身安全和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根本保证。当依恋对象突然不在幼儿的视线之中时,他会努力去寻找,找不到时便会不安地哭闹起来。在不同的情景中,依恋对象对幼儿的意义不同:处于自己较为熟悉的环境中时,大多数幼儿不太在意是否能看到依恋对象,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依恋对象是否在场或是否在幼儿的视线之内,对幼儿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在没有建立起新的依恋之前,幼儿对自己亲人的依恋情感仍然是强烈的。而且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家庭中,
幼儿往往是中心,尤其是独生子女。同时幼儿的自我中心特点也十分突出。他们没有群体生活的经验和概念,对于群体生活感到陌生,这是幼儿入园不适应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孩子初次入园,来到陌生的环境和人群面前,就会觉得失去了安全感,感到恐惧,因而紧缠父母不愿离开,大声哭闹,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和种种不适,如头痛、肚子痛、尿频等现象……研究表明,幼儿对其亲人的依恋程度越高,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程度也就越严重。
家长要警惕孩子的“入园恐慌”
一、别拿老师吓唬孩子
“再闹,等你到了幼儿园,让老师来管你!”临近开学,不少父母拿学校和老师来吓唬即将入学的孩子。暑期里,还未入学的孩子可在家胡作非为,可即将入学,父母对孩子动辄表示不久将家庭、学校“双管齐下”,要给孩子上规矩。特别是即将进入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不少父母还以“一周不回家”来惩罚孩子在园不好好学习。
专家表示,吓唬孩子绝对不可取。父母在入园前应对孩子多将讲自己当年入园、入学时的高兴心情,介绍学校里各种有趣活动。当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好奇问题时,可在解答之余告诉他:“你就要上学了,有好多好多有趣的知识可从老师那里学到。”从而唤起孩子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之情,激发孩子对未来新环境的向往和对老师的尊敬热爱。这样,孩子就不会惧怕上学了。
二、能力训练不能强制
有些孩子玩玩具、看画册经常只有几分钟的专心度,而且平时迷迷糊糊,经常丢三落四。临近入园,父母难免不为此心烦,有的父母便开始每天“集训”。内容包括注意力训练、“打坐”训练等,以强化孩子的注意力。
专家建议,帮助孩子养成必要生活和学习习惯最好在入园前几周,可以制定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但入园前的学习预演最好和游戏、娱乐结合,不枯燥、不刻意。同时在游戏活动中加入模拟剪纸、捏泥人、写字和画画等,以便入学后更快适应。 宫外孕 湿疹 怀孕的表现 手足口病症状 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 孕中期注意事项 怀孕吃什么好 盆腔炎有什么症状 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三、心理恐慌会引发儿童的身体不适
幼儿的心理恐慌和紧张容易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连锁反应。因为入园前出现紧张、恐慌情绪的孩子直接引发各种生理性疾病。有的孩子因过分紧张而出现饭前神经性胃痛、痉挛,有的孩子因为整天战战兢兢而出现夜间惊梦、失眠,还有的孩子因为白天压力过大、晚上休息不佳,甚至引起发烧、腹泻等。
医生表示,学前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弱,情绪异常极易引起连锁生理疾病。由于学习压力大、父母期望高而出现异常情绪,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小小年纪就出现失眠、神经性胃痛等成年疾病。医生建议,父母应该给孩子减负,不要过早、盲目地给他们制造人为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合理饮食、充足睡眠来保证幼儿身心健康。
了解了孩子的“入园恐慌”心理,家长就能很好地针对孩子的情况做出应对,以帮助孩子早日摆脱“入园恐慌症”。
金秋九月便又到新一个开学季了!你和孩子都准备好了么?作为一名合格的家长,孩子上幼儿园该具备的能力,你是否都让他们掌握了呢?
不过一切还来得及,小编帮大家梳理一下,赶紧准备起来吧!
独立吃饭
面对百十来个孩子,老师们纵使精力再旺盛,也是疲于应付的。吃饭最为在园期间重要的个人能力,也就显得颇为重要了。
培养方式:让孩子养成按时吃饭、不挑食的习惯,家长必须以身作则。如少吃零食、多尝试不同的食物、尽量让孩子在吃饭时避免与游戏、打闹或电视节目接触等。
人际交往
幼儿园是孩子人生中接触到的第一个外部世界,在家里习惯被宠着呵护着的孩子,突然面临同龄人,对他们来说是很大的恐惧,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很多孩子一上学就哭闹不止了。因此,家长们在入园前帮助孩子尽早建立与人沟通、交往以及乐于分享的能力。
培养方式:在孩子幼年时,家长便可以定期带孩子去不同的场合,如小区花园、超市、私人聚会、游乐场、动物园等,让孩子接触不同的人和事,从而训练出对新鲜人和事的敏感,不至于初次接触时羞怯害怕。同时,让孩子发现分享的乐趣,让他们融入自己的社交圈子后,避免孩子上学后被冷落而变得内向孤僻。
按时睡觉
午睡是很多孩子出生以来便养成的习惯,但初入园的孩子,对待陌生环境仍难免手足无措。
培养方式:逐渐训练孩子单独入睡的习惯,不要轻拍或唱摇篮曲,让孩子对于午睡这一动作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同时提前告诉孩子他可能面临的幼儿园情况,如跟很多小朋友一起睡觉、床和家里的不一样等,让孩子心理有一定的预期。
卫生和安全
很多家长担心的是孩子在园期间便便的问题。这也是很多孩子的困扰,尤其是在3-5岁时,孩子已经有了模糊的性别概念,想便便却羞于说出口是很多孩子的心理通病。因此家长需要在入园前重点培养孩子自己便便的能力。
培养方式:让孩子学会穿脱裤子,擦拭屁屁等,同时给孩子买一个儿童坐便器,多加练习。另外,家长们给孩子买衣服时,也不要买结构太复杂的花式衣裤,避免孩子难以解开。
饭前便后洗手、不要跟陌生人说话等也是需要着重教育的内容。
必备工具
学习工具:环保铅笔(要教育孩子不能扎、咬)、绘画套装、小书包、卷笔刀、小玩具、儿童水壶等是必备的工具。
辅助工具:早教机、绘本等。像小天才早教机这样的早教产品,其中的内容根据入园前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设计,涉及安全、情商、智力、思维以及语言等入园必需的知识,可以让孩子在玩乐中实现潜移默化的学习,家长教育起来也可以更轻松。而绘本作为孩子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则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孩子的世界中,总有着许多让他们感到害怕的东西。孩子对一些事物产生恐惧,是其成长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体验,它的内容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所变化。
如:出生5-9个月的孩子会对陌生人感到害怕;2岁以内的孩子很容易被巨大的声响吓住,2岁的孩子最害怕亲密相处的人离开他;3、4岁的孩子会特别害怕响声、黑暗和未知的东西,怕动物、怕孤独;5岁的孩子仍然怕黑,害怕在黑暗处受伤;6、7岁是一个充满想像的恐惧年龄。对想像中的“鬼怪”、死亡、强盗也会产生恐惧,害怕妖魔鬼怪、害怕找不到家、怕一个人睡觉时做恶梦;大多数的孩子在这个年龄都会害怕雷电、狂风和大火等自然界的现象。随着孩子知识的增长、对世界了解得越来越多,孩子们害怕的自然界的事物就会减少;到了8、9岁,孩子们可能会开始害怕自己考试的成绩不好而受到父母和老师的批评,总的说来,儿童恐惧的对象随其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而改变。
孩子产生恐惧心理的原因
·与孩子知识欠缺、生活经验贫乏有关
夜幕降临,孩子们知识经验有限,既不知道黑暗中的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也不知道身边亲人的去世意味着什么,于是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黑暗和死亡,由此产生了害怕与恐惧。
·孩子自身的某些经历会导致他们恐惧
如果孩子幼时受到过强烈的刺激,以后碰到类似的事物,甚至碰到的刺激比较轻微,也会引起孩子强烈的反应。如一个孩子曾被一只黑狗咬过,他下次看到黑(www.tulaoshi.com)狗时就会非常害怕,而且他还可能会由怕黑狗到怕所有的狗,继而怕所有的四足动物,这是心理泛化造成的。
·受他人恐惧情绪的感染
孩子在看到或听到别人处于恐惧状态的情况时,即使自身处境并无任何引起恐惧的因素也会坐立不安。如看到其他人见到蛇后的恐惧反应,孩子以后见到蛇也会大叫大喊。孩子在听了鬼怪故事,看了带有恐怖色彩的影视片和图书时,由于无知及大人的消极暗示,其内心也会产生恐惧感。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恐惧心理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不当有关
例如:孩子玩兴正浓,不肯睡觉。父母为了让孩子赶快入睡,吓唬孩子:“赶快睡吧!再不睡,妖怪就要来抓不睡觉的孩子了。”
·当熟悉的环境发生变化时
孩子对自己熟悉的情境会有一定的应对方法,但当他去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本已掌握的对付方法就会“失效”,使儿童感到焦虑和不安,从而产生恐惧心理。
12通常5岁前的孩子都会有各自害怕的场景和事物,但是他们究竟在怕什么呢,父母如何来帮助他们克服内心的紧张呢?
例:可可有一天突然宣布他长大了,他要当个“男子汉”。洗澡时再也不要像个小屁孩似的坐在浴缸里洗澡,而要学爸爸妈妈那样一样淋浴。可是他第一次淋浴就在害怕的尖叫声中结束了。妈妈问他究竟怕点什么,可可却怎么也说不清楚。之后,可可还是坚持淋浴,只是要妈妈站在身边。妈妈终于发现可可的害怕,原来是因为沐浴露没放好滑落下来砸在可可的头上。对可可来说,让他受怕的是,不知何时那瓶子又要砸下来。
分析:这些在大人眼里不值得担心的事,对于孩子来说,生活中这类真真假假的恐怖事还真不少:小区里有凶巴巴的大狗、害怕被坏人带到爸爸妈妈看不见的地方……其实,孩子的担心是一种天生自我保护机制的结果,很多时候能够帮助他避开危险境地。为了不让孩子总是笼罩在对某种事物的恐惧感中,父母还是要想些小办法帮他渡过难关。
2~3岁:害怕不熟悉之物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两三岁的孩子对于任何他没有见过的东西、没有听过的声音都会感到非常害怕,虽然这在成人眼中,是绝对不会造成伤害的。譬如孩子可能知道吸尘器是用来清洁房间的,但是他无法肯定那个吸灰尘的大口会不会把他也吸进去。
提示:由于两三岁的孩子还未具备准确表达的能力,父母应做到细心观察,找到原由。如果很难凭想象知道哪几招对他有效,那么就从视觉的角度找到解决方法,譬如孩子因为害怕掉进浴缸内被水吞没,那么就找一块塑料布把浴缸遮起来,孩子就不会再害怕了;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让孩子熟悉他所害怕的东西,如果孩子害怕毛毛虫,不妨给他讲个毛毛虫的故事,并把毛毛虫画在纸上。一般而言,只要孩子对毛毛虫有了具象了解后,再见到时就不会非常害怕了。
12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38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