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的举动不合时宜时要保持冷静确实很难做到,但你要记住孩子也许并不是有意在使坏,他并不完全了解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就比如他并不知道在奶奶家的春节聚会上往墙上乱涂乱画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 tulaoshi.com - 妈妈商 】
据调查,遇到孩子突然生病,37.54%的人会马上带孩子去医院。
面对医生,许多问题想问却张不开口。因为:87.37%的人担心问多了,医生不耐烦;26.28%的人觉得看病的人太多,担心后面的家长有意见。
带孩子看病过程中,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83.6%的人走出医院的大门之后,才想起来应该问医生的问题还没有问;
59.39%的人在家已经想好的问题,一面对医生,就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62.80%的人孩子生一次病,最多的时候去过2~3家医院或看过2~3个医生;
44.42%的人从医院开了一大堆药,回家后发现许多药家里就有;
37.88%的人以为孩子的病不轻,但医生却说没事,结果没有经过特殊处理,孩子自然就好了;
20.14%的人在医生告诉他回家后怎么给孩子吃药,怎样护理时,当时好像全都记住了,可回到家里却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孩子明明烧了两三天,医生为什么还说不要紧?要不要换家医院去看看?是不是挂个专家号?输液会不会让孩子好得快一些……太多的问题,你都希望能找到正确答案。
带着家长的这些困惑,本刊记者采访了原北京儿童医院保健科主任刘纪平大夫,看看她是如何解答的。
带孩子看病,儿科医生导航
Q1:平时家长怎么样才能知道孩子是不是生病了?
A:孩子生病总会有一些征兆,可以通过吃、喝、拉、撒、睡来观察。比如观察孩子的尿是黄色的、橘色的?拉的是稀便、粘液便?这些都很容易观察到。但很多时候孩子大小便之后很快就冲掉了,家长可能也不注意。还有睡眠,孩子是嗜睡、烦躁、夜惊,还是不睡?这些都提示我们孩子可能潜藏着各种各样的疾病。很多时候孩子是跟老人或保姆睡,妈妈可能就注意不到。
这一点,日本妈妈做得很好。她们每天都要记录孩子的体温,吃什么、吃了多少,出去玩的时间多长,甚至穿多少衣服都要记录。这样,孩子一旦出现异常就很容易判断。但我们好像很忽略这种平常的观察记录,反正孩子能吃能睡能长体重,就觉得没事儿。其实,孩子一些微小的变化,有时可能是疾病的信号。
Q2:家长自己如何判断孩子病情的轻重?
A:孩子患急重症有一些特殊表现。如嗜睡,你解开孩子的衣服,他也没什么反应。吃的方面,小的孩子不吃奶,大一些的孩子不喝水,或者一喝水就呛。还有其他一些很容易观察的病症,如高烧、抽搐等等。
比如,儿童最常见的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有以下几个基本的判断标准。
呼吸道疾病:在安静状态下数呼吸,2个月以下小儿≥60次/分钟,2-12个月婴儿≥50次,1~5岁小儿≥40次,可能有轻度肺炎。观察孩子有没有胸凹陷,打开衣服,看看孩子吸气时胸下一巴掌的位置有没有往里凹陷。重度肺炎由于肺部炎症较重,呼吸困难,会出现胸凹陷。
消化道疾病:最常见的是腹泻,容易导致脱水。判断脱水有一个简单易记的小口诀:两口两眼一弹囟。两口是指口渴、口唇黏膜干燥;两眼是指眼窝凹陷,哭时没眼泪;一弹囟是指皮肤的弹性差(在肚脐旁大约3指的地方捏一下,马上放开,数1、2,皮肤没有展开)和囟门凹陷。这些都是脱水的表现。
Q3:什么时候需要带孩子去医院,什么时候在家护理就可以?
A:家长往往一见孩子发烧、拉肚子就着急上医院。其实应该静下心来先自己观察和判断一下。如果是呼吸道疾病,可依照前面提到的一些标准,看看孩子得的是一般性感冒,还是轻度或重度肺炎。如果孩子不发烧,只是有点流鼻涕、咳嗽,在家护理就可以;如果是肺炎特别是重度肺炎,就要赶紧去医院,因为重度肺炎容易出现并发症。
发生腹泻时,先看看大便的性状,如果是浓血便就要上医院,其他情况可以先观察一下。比如孩子只是比平时多拉一两次,水分不太多,可能是肚子着凉或吃甜东西多了,消化不良。这种情况可以先控制一下饮食,比如喝点粥,观察一下,要是大便性状很快好转,就不要去医院,也不必吃抗生素。如果腹泻后出现严重脱水,喂水即吐,就要赶紧去医院。
当然,家长要是不具备这些医学常识,对孩子的病情拿不准,还是要去医院请医生帮忙。
Q4:是去附近医院的儿科就医,还是去离家远的综合性儿童医院?
A:这要根据孩子的情况来选择。一般的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只要有儿科的医院就可以诊断,不一定要去大医院。如果不管什么情况都去大医院,会造成大医院病人特别集中,排队等候时间长,交叉感染的机会增多。
如果是神经、血液、内分泌或肾脏等疾病,需要分到专科去诊治,或者是一般的综合医院不易诊断的疾病,就应该到儿童综合医院去。儿童综合医院对儿童疾病的临床经验会更多一些,有些技术手段和设备也更适合儿童。
Q5:不知道挂什么号、看哪一科怎么办?
A:家长要学会利用医院里的设施。比如很多医院设有初检处,那儿的护士一般都是经验非常丰富的。你到医院之后可以先去初检处问问,需要挂什么号、看哪一科。很多护士对哪个大夫哪方面有特长,哪个大夫什么时间出诊都很清楚。挂完号,到你要去看的那个科的护士工作台,把挂号条、病历先交给护士,需要做什么,在哪个诊室等候,都由护士安排。这样你会很踏实,不必拿着号到处乱转。要充分利用护士的就医引导作用。还有咨询台,你也可以随时去问。
Q6:什么时候需要挂专家号?
A:专家从医时间长,经验比较丰富,所以遇到疑难病症的时候还是要看专家。比如,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在没有神经专科的医院看一般的门诊,医生可能会很笼统地告诉你,孩子的大脑有问题。但是具体是什么问题、什么原因,可能就不知道了,这样你就会很着急。
又如血液病,一般的医院要是没有做血液的专科血图片诊断的话,可能就会误诊。
再如,肾脏、内分泌等疾病,还是要去大医院有专科的门诊看专家。
但是一般的伤风感冒、咳嗽、腹泻,普通的儿科医生都能诊断和治疗,就不必挂专家号。
Q7:孩子夜里突然发烧怎么办?
A:首先测体温,看看多少度。如果是小婴儿,看看是不是因为室温过高,包得太严散热不好引起的。如果是这个原因,可以通通风,解开被子或衣服,先解除物理因素。38.5度以下可以喂点水,做做物理降温:用温水在脖子、腋下、腹股沟等散热快的部位擦一擦;要是烧得比较高,可以用75%的酒精加一倍的温水擦,也可以用30多度的酒加点水擦。
如果体温下来了,孩子能够平稳入睡,就不要半夜三更去医院,因为看急诊的人往往病得较重,容易交叉感染。但是,如果物理降温半小时后还烧得很高,或者有前面说过的急重症表现,就要及时去医院。离医院近的话,可以不吃退烧药直接去;要是离医院远,可以先吃点退烧药再去,防止路上发生抽搐。
夜里发烧的孩子,往往白天就会有所表现,如吃饭不太好,有点打焉。所以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不要等烧得很高了才采取措施。
Q8:怎样带孩子看急诊?
A:一般地,白天你要是觉得孩子病情很重,比如体温在39.5℃以上,或者孩子特别小,都可以直接看急诊。到医院后,你可以先带孩子去初检处让护士看一下,需不需要看急诊。像儿童医院晚上10点之前有小夜班,可以按部就班地看;10点以后没有其他科,那就都要看急诊了。
最好平时对周围的医院有所了解。比如你家离医院有多远,医院里有没有儿科。白天急诊去离家近的医院儿科就可以,半夜急诊还是去大医院比较好。因为一般的医院即便有儿科,也不一定有儿科医生值夜班。
Q9:带孩子去医院,家长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A:门诊中经常发现,家长用被子裹着孩子就来了,该吃的、该喝的都没带,孩子尿湿了也没得换,搞得很狼狈。所以不管多急的病,还是应该给孩子穿好衣服,带上奶、水、尿布等必备的东西。因为到了医院,不一定能马上就医,可能还要耽误个把钟头。最好平时在家里,把带孩子出门时需要准备的东西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管生病还是出去玩,随时就可以带着走,这样就会从容一些。
如果孩子腹泻,最好把孩子最近拉的大便也带上;要是怀疑尿有问题,把尿也带上。这样到了医院就能及时做化验。
Q10:怎样和医生沟通,有利于孩子疾病的诊断?
A:医生要了解孩子的病史。所以家长要清楚孩子平常是什么样的,出现异常是什么时间,什么表现。比如发烧多长时间,烧了多少度?发烧的同时有没有咳嗽、呕吐或腹泻?有时医生还要询问喂养史,孩子平时吃什么,最近一两天吃得如何?最好是让平常照顾孩子的人与医生沟通。如果平时是由老人或保姆照顾孩子,生病的时候爸爸妈妈带着去,医生可能什么都问不出来。
也有些家长知道了也不说,想看看医生的水平怎么样。其实,医生是在家长的介绍下,根据孩子的体征或当时的化验结果来诊断的。比如,你说孩子发烧、咳嗽两天,开始咳嗽没这么重,现在越来越重了,大夫就会顺着你说的过程来考虑这个病,然后再根据听诊、化验结果等来诊断。家长说得越清楚,医生诊断就越准确。
Q11:输液可以让孩子好得更快吗?
A:并不是所有的病都需要输液。比如病毒性感染,一般都要有7天左右的病程,输液并不能缓解症状或缩短病程。其实输液的物质也就是水、糖、盐、抗生素等,或者加一点维生素,与口服药的成分基本上一样。如果孩子的消化道正常,吃药能起作用,就不必通过血液去供应药物。只有当孩子的全身状况特别差,或整个消化道功能都出现了问题时,才需要通过静脉输液。
用药的基本原则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做静脉输液。盲目输液既增加孩子的痛苦和家长的负担,也增加了危险性。比如出现输液反应,输液的药物、用具有被污染的可能等等。
Q12:在家护理生病的孩子,需要注意什么?
A:学会家庭护理非常重要。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儿童呼吸道疾病和腹泻病的控制中,制定了家庭治疗三原则。
1.继续给孩子吃东西。很多家长看见孩子又拉又吐,以为不能吃东西。其实腹泻时还要让孩子吃,只是要吃软的、好消化的食物。
2.注意补充水分。母乳喂养的婴儿可以增加母乳次数,吃配方奶的孩子可以把奶粉冲调得稀一点。腹泻的孩子要喝一点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具体方法是:2岁以下,每次大便后喂50-100毫升;2岁以上每次补200毫升。如果已经出现脱水症状,可以每隔两三分钟喂一小勺(约10毫升),这和静脉补液的速度差不多,有利于肠道吸收,大约2-3小时就能纠正脱水,然后再按照前面的方法进行预防。要是没有口服补液盐,可自制一些糖盐水或煮一点米汤加点盐。具体做法:约20克糖,1。75克盐(半啤酒瓶盖),兑500毫升水;25克米,1。75克盐,加500毫升的水煮汤。
3.观察孩子病情的变化。比如肺炎,你要观察抗生素应用的效果怎么样,发烧、咳嗽症状有没有减轻。如果症状减轻,说明药物使用得当,可继续用到5天。要是没有好转,甚至病情加重,如咳嗽更厉害了,呼吸由不急促转为急促了等等,就要及时复诊。
入学准备·孩子篇
“上学”,对于孩子来说,可不是放下手中玩具、背起书包那么简单的事。无论是从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孩子都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才能顺利开始人生的这个新起点。
“知情权”——让孩子在上学前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对于每一个刚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的孩子来说,“上学”是一种自己的生活突然变得有些“匆忙”的经历,如果孩子不适应这样“匆忙”的节奏,很容易会感觉到自己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家长应该在合适的时候把小学不同于幼儿园的种种特点或者规矩告诉孩子,让他知道自己即将面对的是什么、可能会出现哪些困难、能从中体会哪些快乐……
·要让孩子预先了解小学生活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家长可以抽点时间带孩子去参观一下孩子即将就读的学校,可以多去几次,看一看,体验一下,学校的设施,学校的氛围。
如果亲戚朋友家中有小学生,可以请小哥哥小姐姐来给孩子讲一下在学校里是怎样学习和生活的。
让孩子认识到www.Tulaoshi.com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这样一来,孩子的心里就不会有陌生感,也能激发孩子向往小学生活的感情。
·多与孩子交流自己小学时代的种种感受
多给孩子讲述爸爸或者妈妈上小学时的感受,回忆一下爸爸或者妈妈那时候是怎么学习的。要让孩子懂得,小学是每个人人生必经的一个阶段,然后与孩子多分享一些正面的积极的感受,多说些鼓励性的话语,如“你在学校会认识更多的好朋友”、“如果你碰到了困难,老师和同学都会帮助你”等等。
·向孩子灌输必要的在校安全细节
小学肯定不像幼儿园那样“看护”孩子,所以向孩子灌输在校的一些安全细节很有必要,特别是游戏安全、饮食卫生安全、体育运动安全、上学及放学路上的安全等等,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家的孩子的个性特点来提醒孩子,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的意识,教会孩子必要的自我保护的方法。
“生物钟”——让孩子在上学前调整好生活规律
特别是在孩子入学前一个月内,家长可以参照小学的作息时间对孩子的“生物钟”进行调整,给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制度,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
·和孩子一起选购一款小闹钟,教孩子认识钟表
这一点很关键,早点接触钟表,对孩子入学后学习钟表不会这么吃力,对时间观念有比较直观的了解。学会掌握时间,以后上学就不会迟到。
·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张家庭作息时间表
和孩子一起画一张作息时间表,贴在墙上,监督孩子执行,孩子做得好应当鼓励。
·改变午睡习惯,固定晚上的睡眠时间,早睡早起
小学当然没有午睡了,所以在幼儿园养成的午睡习惯就要改一改了,与此同时,要帮助孩子把晚上的睡眠时间固定下来,并尽量早睡早起,能尽早适应小学的作息节奏。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改变饮食习惯
相比幼儿园的正餐和点心的搭配,小学肯定没有这么丰富,所以要让孩子在家提早养成三餐定时定点的习惯,早餐吃耐饥和富有蛋白质的食品,午餐前不吃零食或甜食,中午准时开饭。
12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清楚孩子的心理需要是什么。
1、 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而接纳,孩子才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2、 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社会化的过程也受到阻碍,还可能造成疑心病,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3、 常规
常规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常规是安全感的来源,常规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4、 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达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
5、 鼓励
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因为缺乏鼓励是造成儿童偏差行为的基本原因。所以说,有偏差行为的孩子也就是一个受挫折的孩子。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水一样。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及发展,也无法获得归属感。鼓励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强调给予孩子一种自我尊重及成就的感觉。
6、 责任
儿童需要责任感,让他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的精神及确立责任感。
7、 认同的楷模
儿童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活中有良好楷模供他学习认同。因此,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身传言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
8、 尊重
民主的生活建立于互相尊重,如果只有一方表现尊重则是不平等的。父母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唯有对孩子的能力有信心,才能对孩子表现尊重。尊重孩子是表示把他当作大人一样有权利做决策。但是,权利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做任何大人做的事情,而是使孩子了解在家庭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而每一个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权利。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39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