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让孩子学会守规矩、懂礼仪、有修养?在身体力行为他们做表率的同时,借国学经典随时随地对他们进行有关行为规范和传统美德的启蒙教育,效果会更好!
【 tulaoshi.com - 国学教育 】
爸妈都会特别关心宝宝的健康,盼望宝宝能够健康快乐地长大,希望各色疾病都能远离宝宝。大家都希望为宝宝的健康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从本期开始我们就来展开这个话题。
宝宝生病,对爸妈来说,无疑是一种煎熬。如果宝宝从小体质比较差,经常生病,爸妈就要把精力都花在宝宝的健康问题上,对宝宝习惯和性格的养成势必造成影响。所以,我们养育宝宝先要抓好健康问题。宝宝成长所需要的营养素,几乎都是从食物里摄取的,所以吃与健康的关系非同一般。就让我们从吃入手,打造健康的宝宝吧。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想想什么东西是可以放心吃的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我这样做是多此一举,或者认为个人是无能为力的。但是现在生存的环境,要求我们有必要去好好地想一想这个问题。很多宝宝体质比较弱,动不动就生病,跟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比如很多实验已经证明了,大气污染造成小儿哮喘发病率的上升等等。
那些垃圾食品、速食食品不用说,大家都清楚。大家也都了解,吃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对健康最有益。我一般不买反季节的蔬果,至于当季的蔬果,只要有一点点打农药嫌疑的,我都会用比较安全的蔬果洗涤剂浸泡过以后再煮。虽然我知道这样可能会失掉一些营养成分,但是比起吃农药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
为了将来孩子的胃口,怀孕的时先改变我的胃
生宝宝对于我来说,有一个很大的收获,那就是成功地改变了我从小养成的挑食毛病,而且,让我从此告别了病怏怏的状态。
有一句名言这么说的吧: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但是后来我发现,其实要战胜自己好简单啊,谁都可以成为这“最伟大”的人。
之所以想到在怀孕前要先改变我的饮食习惯,是因为我经常看到家长在谈论宝宝吃饭难的问题,特别是傍晚散步时,经常会看到邻居在追着给宝宝喂饭,据说,这个宝宝一顿饭可以吃两个小时,让爸妈伤透了脑筋。后来我发现宝宝的吃饭问题是很多爸妈头疼的话题。很多家长,为了让宝宝吃饭,简直是软硬兼施,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但是宝宝不吃还是不吃。
宝宝的胃口为什么那么差呢?宝宝为什么要挑食呢?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是,孕妈咪的饮食习惯对宝宝的影响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已经有很多科学家证明了,孕妈咪的口味会对宝宝将来的食物喜好产生影响。
既然宝宝的胃口那么不容易改变,那么,可不可以通过改变我的胃,让宝宝拥有一个好胃口呢?我觉得可以试试,与其以后千辛万苦地去改变宝宝的胃,不如就从怀孕前开始就改变我的胃。我尝试着吃各种各样的东西,但是坚持一个原则:只吃该吃的,不吃想吃的。
我曾经以为我这辈子肯定就注定了不吃很多东西,但是我一决心改变的时候,才发现改变是如此的简单。在日常的饮食上,我不再挑食了,只要是好的,基本上什么都吃。但是如果我觉得是不好的,就不吃。有一次,先生从商场买了几串烧烤回来,非要我尝一口,我拒绝了。后来我才知道,这样的一种克制能力,也可以在无形中传给腹中的胎儿,芝莺从小就表现出来了很强的自制力。这就是专家们现在所说的营养胎教吧?
123【教养学堂】宝宝的国学美德教育5大经典场景
孩子日后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是父母最大的愿望,让宝宝从小学习国学经典有助于家长实现这个愿望。读经的好处显而易见:它能规范人的品行、约束人的行为、提升人的修养、净化人的灵魂;孩子因此会变得乖巧、懂礼、优雅、文质彬彬。在日常生活中,借助一个个特定的情景,把美德教育与自身的行为结合起来,和孩子一起身临其境图老师享受国学、温故知新,使之浸润在“孝、礼、勤、诚、耻”之中,感受美德就在身边,在亲力亲为中逐渐使自己的品行高洁起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要知道,很多古老的国学经典,在今天看来,仍然适用!
场景1 吃东西时讲“孔融让梨”
如今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小皇帝,见了喜欢的食物只顾吃独食,或者先把好的挑了吃,不懂得谦让。此时,正是爸爸妈妈给孩子讲“孔融让梨”故事的好时机:孔融4岁时就非常懂得礼节。一天,父亲让孔融七兄弟从最小的小弟开始挑梨吃,小弟挑了个最大的,而孔融拣了个最小的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剩下的大梨就给哥哥们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又问:“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我也应该让着他。”讲完了,问问孩子:“宝宝吃东西时应该怎样做呢?”也许,孩子立刻会挑一个最大的鸡翅递到奶奶嘴边:“奶奶年纪大,应该吃最大的。”
这个典故是培养孩子谦让、懂礼品质的最好事例,但不能指望孩子一步到位。因此,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将这个故事作为饭前或吃点心前的保留节目,请孩子给大家讲一讲。日久天长,就能将体贴关心他人的行为衍化成一种习惯了。同时,父母可以由此引导孩子诵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读来朗朗上口,孩子容易记住且有兴趣反复诵读,并能从中学到不少好品质。
观点一:“那些古文艰深难懂,别说宝宝,就连我们大人有时候都不明白,宝宝能理解吗?而且很多观念都已经过时了,这对他能有多大用处呢?”
观点二:“现在,宝宝不但要学绘画、钢琴,甚至还有英语,负担那么重,哪里还有时间再去学这些东西呢?”
观点三:“我平时有时候也给宝宝将一些《百家姓》、《千字文》,可是小家伙似乎没多大兴趣,我还应该继续教吗?”
面对这些质疑,我认为这并非是国学本身的问题,而是家长本身对国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或者是教育宝宝的方法出现了偏差。
首先,要以国学经典对宝宝进行启蒙教育,但要有选择地吸收。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成为一个乖巧、懂事、有修养的人,与其天天教导孩子“这个要这样做,那个不能那样做”,重复唠叨引起孩子反感,还不如让孩子读一读教人“出门在家、待人接物、求学做事”的礼仪规范——《弟子规》,俗话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教孩子一事怎么做,还不如教孩子一世怎么处。有亲子
影响宝宝分享的四大因素
三岁前的宝宝不愿意分享,主要原因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生活经验有关有限,宝宝学会分享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
◎日常生活经验少,分享意识不到位
孩子不愿意分享,与日常生活经验较少密切相关。三岁以下的孩子知道分享食物,食物就会被吃掉、不可能再还原了,误以为分享玩具也是一样,自己就失去了对玩具的控制权。孩子还不能做到完全平等、自愿地、非功利性与人共享资源,孩子以为应该先分给自己、确保自己有一份、分给自己多的、大的、好的那一份,会把自己多余的、不喜欢的、不需要的分给别人;分享的时候会以交换为条件,渴望得到成人的表扬。
◎心理发展水平有限,分享对象有选择
与小朋友相比,孩子与成人分享行为更多,其中与家里人分享比与外面人分享更多;与陌生小朋友相比,孩子与熟悉的小朋友分享更多;孩子上幼儿园以后比上幼儿园以前分享行为更多;与男孩子相比,女孩子分享行为更多;与新颖玩具相比,孩子更愿意分享普通玩具;孩子的分享观念水平比分享行为水平更高;在家长和老师的要求与教育引导下,孩子的分享观念与行为都显著提高。
◎成人逗孩子不得当,分享意识被误导
小孩子惹人喜爱,很多成人都喜欢逗孩子,但是逗乐不当会误导孩子。有的成人提出要分享孩子的东西,如果孩子不答应,成人就佯装争抢,孩子吓着了,以后更不愿意与人分享;如果孩子答应,有的成人又不分享了,而是“独享”了孩子的心爱物,结果孩子哭了,成人就乐了:“看看,小气吧,还是不愿意吧,我是逗你的,不要了,还给你--”而孩子觉得一点都不好玩,反而面色尴尬,成人出尔反尔的行为更让孩子不可思议;也有的孩子爽快地答应分享之后,成人马上说:“宝宝真乖,我是逗你的,你自己留着吧。”孩子就误以为分享只是一个游戏而已,不但别人会原封不动地还给自己,还能得到成人的夸奖,却不明白这是“伪分享”。
◎家长围着孩子转,分享锻炼机会少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条件从小就独自拥有所有的食物、玩具、空间,没有和兄弟姐妹分享的机会,如果还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支持孩子独享,搞特殊化,孩子很容易变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自己有需要,不知道别人也有需要,结果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引导孩子分享的五大良策
★平时积累有借有还的生活经验
分享玩具有时是与小朋友共同玩,有时是暂时借给小朋友单独玩,后者需要孩子有安全的归还意识才能做到,在家里家长很少借孩子的东西,所以孩子很少积累有借有还的生活经验,一旦出门了,尽管家长费劲地解释:“小朋友是借你的玩具,玩一会儿还会还给你的。”孩子还是不愿意,就是因为他不知道有借有还的操作意义。因此,可以在家对此进行模拟练习,故意借一借孩子的画笔、皮球、积木,答应10分钟之后还给他,还的时候突出:“宝宝,这是刚才妈妈借你的画笔,现在还给你,谢谢!”久而久之,他就明白了所谓分享其实就是暂时离开自己一会儿,过一会儿还会回来的,自己没有什么损失。
★做分享游戏,体验分享快乐
与孩子多做一些需要分享合作才能完成的游戏,孩子体验到分享的快乐就乐意分享。例如与三岁以下的小孩子玩相互传球的游戏。孩子都还喜欢穿妈妈的鞋、戴爸爸的领带,当他玩得正兴奋的时候,及时地启发他:“这些都是爸爸妈妈的东西,爸爸妈妈愿意和你分享,你愿意给爸爸妈妈分享你的东西吗?拿你最喜欢的玩具让我们玩一会儿好吗?”让孩子体会分享是相互的。
节假日邀请小朋友到自己家里玩,先征求孩子的意见邀请谁来,准备拿什么玩具给小朋友玩。为了避免有的小朋友不会分享,家长可以主动与其他家长联系商量,让每个小朋友都带两三个好玩的玩具,然后相互交换玩,让每个小朋友都有分享的意识和分享的机会。考虑得周到一点、准备得充分一点有助于孩子消除戒心、体现公平,更放心地体会与小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可见,分享教育是一门艺术,有些家长采取软硬兼施、连哄带骗的方法效果并不好,平时应该加强锻炼,孩子才能获得更加成熟的分享意识。
★主动创造锻炼孩子分享的机会
分享之前学会分配,上街买东西的时候要照顾所有家庭成员的需要,孩子不但要知道自己最喜爱的,还要知道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最喜爱的,平时买回来水果、糕点时,让孩子进行分配,观察孩子能否分配合理;家庭平时养成大家一起分享好吃的食物、不吃独食的好习惯;爸爸妈妈与孩子一样过生日,家长给孩子操办生日活动,孩子也要为家长过生日表达心意、准备礼物,体会一家人分享快乐的亲情。
★引导但不苛求真正意义的分享
真正意义的分享是愿意与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即使自己也不富余也能拿出来分享;是心甘情愿的、主动的分享,不是因为表扬、交换或者别人的要求才做的;分享之后是感到快乐,而不是失落;不但愿意与人分享物质,也愿意与人分享欢乐、幸福、好处、机会和爱;分享不分对象,能够一视同仁;分享成为一种行为习惯,不是偶尔为之。
但是,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期间会出现与孩子自然发展特点相关、分享意识还不完全到位的各种“伪分享”,家长不要苛求孩子一下子就做到真正意义、成熟的分享,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孩子处在慷慨与吝啬、大方与小气共存的状况,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实际表现水平,逐步提高和锻炼孩子更高水平的分享。
★尊重和倾听孩子分享的意愿
分享是孩子应该具备的情怀,但是不要急于强求孩子。因为分享对孩子来说还是个很难理解的观念,分享会给他带来不舍、犹豫、酸楚、挣扎、忍耐、克制和坚持等复杂情绪,给自己所带来的快乐与满足却姗姗来迟,当看到别人分享他的东西所产生的愉悦时,他担心自己不再是物品的主人。更加关键的是,孩子正在发展物权和所有权意识,通过对物品的掌控权和操作自由来体会自我的力量,三岁以下的孩子甚至认为自己喜欢的别人的东西也应该属于自己,所以他有可能随意就拿走、争抢别人的东西。所以在要求孩子分享之前,要使他有足够的时间欣赏、玩弄自己的玩具,维护孩子的所有权意识,物权和所有权作为孩子自我意识的一个部分,是通向分享的必经之路。
分享还要倾听孩子的心声,有时孩子不愿意分享是担心别人把自己的心爱物搞坏了,如果是家长送给自己的最珍贵的礼物,也想保持独享的权利,这些意愿应该得到家长的尊重。其实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分享,需要告诉孩子牙刷、水杯、手帕、内衣裤等东西不能与小朋友分享;引导分享还要适度,不要还没做到分享,就让孩子谦让,对孩子来说,谦让比分享更难以接受。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40000.html
看过《网友分享:宝宝怎样吃才有健康》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