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中国就有棍棒出孝子的说法,是指对自己的孩子要严加管教,孝子是要靠棍棒打出来的。今天是否还会有人赞成这种棍棒出孝子的说法呢?这种教育孩子观点和方法到底是该发扬还是抛弃?
【 tulaoshi.com - 虎妈 】
据报道,尽管昨天凌晨1点才从北京飞到上海,但上午8点,“虎妈”蔡美儿全家依然神采奕奕地出现在会场,进行此次中国行的第二场演讲。演讲结束后,“虎妈”和上海的“猫爸”常智韬、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俊就教育方式进行了交锋。美国的“虎妈”坚持严格的“中式教育”,认为“富不过三代”,而中国的“猫爸”却认为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给予孩子更多自由。
在美国遭到强烈非议的“虎妈式教育”在中国也受到同样的质疑,“虎妈”坦言:“美国的教育太宽松了,所以需要严厉;但中国的教育已经很严厉了,家长就需要放松对待,核心在于平衡。”“虎妈”蔡美儿:
幼时严教育,长大再放手
●面对中国教育和中国家长,蔡美儿说,如果她生活在中国,可能就不会用如此严厉的教育方式,因为中国的学校、老师对学生非常严格,家长如果再严格,孩子玩的时间就太少了。
“我写这本书时,我的爸爸和其他家人都说,谁要看啊?”蔡美儿说,谁都没有想到,它竟然成了畅销书,不仅在美国,还在英国、德国和中国出版。
究其原因,蔡美儿认为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因为美国人觉得,中国在教育上开始对他们产生威胁了。《虎妈战歌》出版前一个月,正好是全美年度“国际学生能力测评”(PISA)结果公布,美国学生成绩总体排第17位,而首次参加测试的上海学生总体排第一。正因为如此,《虎妈战歌》在美国上市一周,就登上亚马逊排行非虚构类第一名,“虎妈”也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而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大风暴”开始席卷全球。“我相信‘富不过三代’的说法。我的父母是非常勤奋和努力的华裔,我和我的姐妹也很努力,我的女儿有了这么好的环境,我不希望她们懈怠。”“虎妈”说,她父母的教育方式比她更加严格,也正因为如此,她和三妹成为哈佛的博士,二妹成了耶鲁的博士。而最值得一提的小妹妹,是一名唐氏综合征患者,但父母仍要求她“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做到最好”,结果她在残奥会上勇夺2枚金牌。目前,小妹妹在一家商店工作,即将结婚,还会弹一手钢琴。
正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形成了蔡美儿的“中式教育”理念。“在孩子小时候,我希望可以帮助她们挖掘潜能,让她们不要轻易放弃。等她们长大了,我就可以放手让她们自由选择了。”蔡美儿说,她相信,优异的表现可以让女儿获得自信,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我的书只是我的家庭故事,而不是家庭教育指导书。”昨天她同时表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家庭,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环境,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式。”“猫爸”常智韬:
不要什么都替孩子决定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不成熟,需要为他做决定。其实,家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独立。家长应该做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而不是什么都替他决定。
常智韬的女儿常帅跳了12年舞,经常因为出访或演出而翘课,但在七宝中学名列前茅,2010年还被哈佛大学录取。在他看来,教育也可以很温柔,踩着轻松的步子和孩子跳一场圆舞曲,就像猫一样。这也是他被称作“猫爸”的原因之一。
“我女儿很反对我接受采访,因为她觉得进哈佛的每一个学生都很优秀,没必要宣传她。”常智韬说,他觉得女儿现在也只是取得了一个阶段性的成果,并没有太多可夸耀的,所以更希望和家长分享一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自己的心路历程。
常智韬给家长的建议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认真地发现孩子的特点,用心思考如何让这些特点充分发挥。他开玩笑说,如果“虎妈”早点意识到小女儿露露真正喜欢的是网球,说不定露露以后可以和李娜对打了。上大教授顾俊:
快乐比成功更重要
●都说“玉不琢不成器”,可孩子不是玉,是生命,包含着发展的不确定性,我们要相信孩子的天赋。成功其实没那么重要,快乐很重要,而且每个成长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快乐。
顾俊以一个父亲的身份,极力反对“虎妈”的教育方式,但又称对此“羡慕嫉妒恨”。“她女儿13岁开始叛逆,而我儿子从喝奶时就开始叛逆。她女儿会说‘不’来反抗,而我儿子根本就不理我。她女儿是上帝的眷顾,而我是个悲剧。”顾俊的开场白赢得一片掌声。他的儿子进入高中后,数学成绩还出现过不及格,但到了高三,突然静下心来看书,结果高考数学考了137分。大学毕业后又选择自主创业。“父母总希望培养一个尽善尽美的孩子,但是真的有这个必要吗?真的每个孩子都可以做到尽善尽美吗?”顾俊打了一个比喻,他把儿子比喻成了一只暖壶,他天天想往里面灌水,但是暖壶的盖子就是不打开。有一天,盖子自己打开了,他发现,壶里面竟然是有水的,那就是上天赐予孩子的天赋。
顾俊说,现在,他身边很多朋友已经不再逼着孩子读书,而是把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很多逼着孩子去拼的父母,都是自己没拼过或没拼到,希望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现在很多人自己拼过了,明白成功其实没那么重要,快乐很重要,而且每个成长阶段有每个阶段的快乐。“就像小时候我很喜欢到沙坑玩,但是因为衣服弄脏了,回家总是被骂。我当时就想,等我长大了,我就整天去沙坑玩。但现在,沙坑还在,那份快乐还在吗?”
上海妈妈观“战”多数反对“虎妈”
和北京首场的演讲相比,上海的演讲吸引了更多的观众,现场预计有四五百人。与北京相似,90%都是女性观众,男性寥寥无几。
主持人现场的测试显示,现场有20-30名观众支持“虎妈”的教育方式,有45-50人反对,其余观众都是来“学习”的。家住浦东的钱小姐昨天调休了一天,一大早赶到会场。“我不赞同‘虎妈’的教育方式。我女儿今年5岁,可现在真的不知道如何教育为好。太严厉了,怕孩子承受不起,现在自杀的孩子太多了;太宽松了,怕耽误了孩子,我承担不起。”钱小姐说,她抱着学习的态度来听“虎妈”的演讲,看看是否对自己有所启发。
张先生是为数不多的男性观众。他说,昨晚和妻子讨论后,想知道当初“虎妈”是如何确定女儿可以在钢琴和小提琴上有天赋的,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对此,“虎妈”表示,学音乐是希望增加女儿的内涵,当时首先想到的是钢琴,大女儿索菲亚也特别喜欢钢琴,但这纯属偶然。小女儿露露也要学音乐,她想到了小提琴,但露露并不喜欢。“我希望她们通过学音乐,学会坚持、培养毅力,因为让孩子在学琴和玩之间选择,她们肯定选择玩。”
一、强调IQ的教育是本末倒置的
“狼爸”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决定限制他们的自由,并定下死规矩——只有完成作业,才可以休息,作业完成得不好,会受到狠狠的抽打。
韦钰认为,这种使用暴力对待孩子,过分强调IQ的教育是本末倒置的,“一个人的成功不取决于他的IQ,取决于社会情绪能力。
IQ只能决定一个人在什么领域成功;而“社会情绪能力”,是一个人能不能有道德的基础,决定人是否能健康生存、融入社会、合作利他等。缺乏后者,任何人在任何岗位上都不会成功。
她认为社会上出现的“富二代”炫富、“官二代”炫爸、危险性飙车、网游等各种上瘾症、出现暴力倾向等,都与社会情绪能力培养的缺失有关。
她还总结了5种核心的社会情绪能力:自我感知(准确评估自己的感觉、兴趣、价值取向和强项);自我驾驭(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应对压力、控制冲动);社会感知(了解他人的感觉,理解他人的观点);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适当方式解决人际冲突、在需要时能寻求帮助);能负责任地做出决策(尊重他人的决定和对自己的决策负责)。
在美国新一轮教育规划中,采用有效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社会情绪能力已经列入日程。
二、强迫性学习摧残孩子性格
良好社会情绪能力的养成,要从小开始。她说:孩子的0到3岁,是很重要的早期发展时期,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家庭,家长必须提供一个温暖、稳定、互动的环境给孩子。相反,没有人管、缺乏照料,虐待孩子,或强迫他学很多东西,都是对孩子严重的摧残。会形成很多性格上的缺陷,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于他的后代。
科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受到虐待,会改变一个人的海马区皮质肾上腺素,在脑中留下的痕迹,会减弱儿童对应激的适应能力,并导致许多疾病的产生,如肥胖、心血管疾病、记忆减退、精神疾病、自杀等。这些影响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当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会有很多特殊的心理变化,逆反是正常的,老师、家长要关注孩子这个阶段的心理。而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加了过重的慢性压力,学业负担过重、睡眠不足,会带来很多问题。
“你们现在的睡眠时间有8小时吗?”他让在座的树人国际学校初一学生举手示意,约有一半学生举手,她高兴地说:“那要表扬你们校长,让你们睡满了8小时。”
三、教育改革不能再凭直觉做事
韦钰院士长期从事脑科学研究,她表示21世纪的教育面临重大变革,促进这场变革的因素,一是脑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是关于精神产生过程的哲学认识发生了改变。
脑科学发展到了哪一步?韦钰举例说:中国科学家研究“脑机界面”,运用它,盲人可以用脑电波指挥车的运转;在英国从事边境检查的人,已经能用红外扫描成像技术,对人的细微表情进行鉴定,用以测谎;运用脑CT扫描仪,能够知道人在进行不同类型的思维时,哪一部分的脑区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基于脑科学的发展,人们相信,所有的精神过程始终是和脑有联系的,精神的基础是脑,并受脑的限制。因此对孩子的所有教育,都要遵循脑的发展规律。“但我们往往做了很多违反规律性的事情”。
韦钰称:以前中国的教育改革之所以不能持续推广,是因为缺乏科学实证研究支持,是凭着直觉和经验去做的。但这10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让我们用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来支持教育改革。
继“虎妈战歌”之后,同样崇尚剽悍教育的“狼爸”最近又成为热议的焦点。狼爸的口号是“每天一顿骂孩子进北大”,对此,昨天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院士毫不留情地表示,这种教育方式“绝对错误”,她反问:“上了北大就是人生的目标吗?什么是人生的目的?”
韦钰院士昨天回到母校南师附中,与10位院士一起参与“科学家科普大讲堂”活动。她在讲座中www.Tulaoshi.com介绍了近10年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她出示一些根据证明,剽悍教育是损害儿童的,“如果损害得更严重,不是把孩子推向监狱就是推向医院”。
要上北大,得先挨打。好一条特色成才之路。看来棍棒底下不仅出孝子,同样还出“高材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孙云晓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即缺钙的教育。但惩罚教育不是棍棒教育。惩罚教育与棍棒教育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惩罚教育是培养主人的教育,而棍棒教育是训练奴才的教育。
这位狼爸用家主对待奴才的方式教养自己的孩子并成功地将孩子送到了北大,这对于曾极力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北大,不啻一个反讽。
原北大校长胡适曾说,“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同样,棍棒教育也绝不可培养出一个顶天立地、心智健全的大写公民。从虎妈一路嘹亮的战歌到狼爸方兴未艾的嗥叫,还有多少中国孩子正俯伏颤栗在专制父母的尖牙利爪之下?
中国的孩子,有多少是在父母的棍棒之下成长起来的,恐怕无人能数。难道中国的孩子就一定得靠棍棒才能成才吗?如果还有其它方法,我奉劝父母们放弃丢掉棍棒吧!
强调IQ的教育是本末倒置的
“狼爸”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决定限制他们的自由,并定下死规矩——只有完成作业,才可以休息,作业完成得不好,会受到狠狠的抽打。
韦钰认为,这种使用暴力对待孩子,过分强调IQ的教育是本末倒置的,“一个人的成功不取决于他的IQ,取决于社会情绪能力。”
IQ只能决定一个人在什么领域成功;而“社会情绪能力”,是一个人能不能有道德的基础,决定人是否能健康生存、融入社会、合作利他等。缺乏后者,任何人在任何岗位上都不会成功。
她认为社会上出现的“富二代”炫富、“官二代”炫爸、危险性飙车、网游等各种上瘾症、出现暴力倾向等,都与社会情绪能力培养的缺失有关。
她还总结了5种核心的社会情绪能力:自我感知(准确评估自己的感觉、兴趣、价值取向和强项);自我驾驭(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应对压力、控制冲动);社会感知(了解他人的感觉,理解他人的观点);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适当方式解决人际冲突、在需要时能寻求帮助);能负责任地做出决策(尊重他人的决定和对自己的决策负责)。
在美国新一轮教育规划中,采用有效的方式培养孩子的社会情绪能力已经列入日程。
强迫性学习摧残孩子性格
良好社会情绪能力的养成,要从小开始。她说:孩子的0到3岁,是很重要的早期发展时期,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家庭,家长必须提供一个温暖、稳定、互动的环境给孩子。相反,没有人管、缺乏照料,虐待孩子,或强迫他学很多东西,都是对孩子严重的摧残。会形成很多性格上的缺陷,影响孩子的一生,甚至于他的后代。
科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受到虐待,会改变一个人的海马区皮质肾上腺素,在脑中留下的痕迹,会减弱儿童对应激的适应能力,并导致许多疾病的产生,如肥胖、心血管疾病、记忆减退、精神疾病、自杀等。这些影响会一直持续到成年。
当孩子进入了青春期,会有很多特殊的心理变化,逆反是正常的,老师、家长要关注孩子这个阶段的心理。而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加了过重的慢性压力,学业负担过重、睡眠不足,会带来很多问题。
“你们现在的睡眠时间有8小时吗?”他让在座的树人国际学校初一学生举手示意,约有一半学生举手,她高兴地说:“那要表扬你们校长,让你们睡满了8小时。”
教育改革不能再凭直觉做事
韦钰院士长期从事脑科学研究,她表示21世纪的教育面临重大变革,促进这场变革的因素,一是脑科学技术的发展,二是关于精神产生过程的哲学认识发生了改变。
脑科学发展到了哪一步?韦钰举例说:中国科学家研究“脑机界面”,运用它,盲人可以用脑电波指挥车的运转;在英国从事边境检查的人,已经能用红外扫描成像技术,对人的细微表情进行鉴定,用以测谎;运用脑CT扫描仪,能够知道人在进行不同类型的思维时,哪一部分的脑区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基于脑科学的发展,人们相信,所有的精神过程始终是和脑有联系的,精神的基础是脑,并受脑的限制。因此对孩子的所有教育,都要遵循脑的发展规律。“但我们往往做了很多违反规律性的事情”。
韦钰称:以前中国的教育改革之所以不能持续推广,是因为缺乏科学实证研究支持,是凭着直觉和经验去做的。但这10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能够让我们用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就来支持教育改革。
继“虎妈战歌”之后,同样崇尚剽悍教育的“狼爸”最近又成为热议的焦点。狼爸的口号是“每天一顿骂孩子进北大”,对此,昨天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院士毫不留情地表示,这种教育方式“绝对错误”,她反问:“上了北大就是人生的目标吗?什么是人生的目的?”
韦钰院士昨天回到母校南师附中,与10位院士一起参与“科学家科普大讲堂”活动。她在讲座中介绍了近10年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她出示一些根据证明,剽悍教育是损害儿童的,“如果损害得更严重,不是把孩子推向监狱就是推向医院”。
新闻链接>>狼爸:每天挨顿骂 孩子进北大
【摇篮小编点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不是优秀学习成绩,不是丰富的物质条件,而是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要达到这一目的,父母就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家长的引导,但并不意味着家长有权决定孩子的全部生活,甚至将自己的理想强加在孩子头上,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心中,即使这一切,都打着爱的旗号进行。试想,一个从未体验过被尊重的感觉的孩子怎么会自尊而自制?又怎么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一个从小被压抑自己的想法、没有感受真正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
要上北大,得先挨打。好一条特色成才之路。看来棍棒底下不仅出孝子,同样还出“高材生”。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孙云晓指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即缺钙的教育。但惩罚教育不是棍棒教育。惩罚教育与棍棒教育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惩罚教育是培养主人的教育,而棍棒教育是训练奴才的教育。这位狼爸用家主对待奴才的方式教养自己的孩子并成功地将孩子送到了北大,这对于曾极力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北大,不啻一个反讽。原北大校长胡适曾说,“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同样,棍棒教育也绝不可培养出一个顶天立地、心智健全的大写公民。从虎妈一路嘹亮的战歌到狼爸方兴未艾的嗥叫,还有多少中国孩子正俯伏颤栗在专制父母的尖牙利爪之下?
北京9月2日电,销量达到400万册的教育图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1日在北京图博会上表示,近年来热炒的“虎妈”、“狼爸”并不具有教育素养,他们的做法只代表民间的恶俗做法,和优秀的教育理念完全背道而驰。
据出版方介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自2009年出版以来,累计销量已达到创纪录的400万册。在纸质出版日益走低的今天,创造了一个奇迹。
该书作者尹建莉本身是一位教育出优秀女儿的好妈妈。她还是一位从教多年的优秀教师,同时还是教育学硕士,还是造诣颇深的作家。在这本书中,作者以自己的女儿为研究对象,用了20多年的时间,对国内外的家庭教育作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又非常实用的家庭教育的原则、方法。
种种因素加起来,成就了今天400万册的惊人销量。不过,在畅销同时,出版方也饱受盗版侵害。据介绍,《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在进入畅销行列后,书名一样或者冠以“全集”的跟风书就有十多本。还有因此衍生的抄袭之作,更是随处可见。
作家出版社就此表示,将继续维权,起诉一些抄袭《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出版社,并对销售盗版书的书店加大打击力度。
谈择校:家长要有定力,跟风因内心不自信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谈到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择校风”,尹建莉举例表示,家长之所以经常盲目跟风,并不是社会迫使所致,而是自己内心不安和对教育的不自信造成的。自己是不赞成这种行为的。
那么,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定力的家长?家长要学习,要理解教育的核心和内涵。家长有了定力,就会发现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一点都不冲突。
“虎妈”、“狼爸”是民间恶俗做法和优秀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对于曾轰动一时的“虎妈”、“狼爸”现象,尹建莉给出严厉的批评。她说:“我不认为他们是具有教育素养的,可以在教育上发言这样的人。”
在她看来,上述人并不是专家。可能他们的孩子培养不错,但不能证明书中所宣扬的方法是正确的。
“那些东西我觉得只代表一种民间的恶俗做法,和优秀的教育理念完全背道而驰。”尹建莉说。
尹建莉认为,炒作的东西是很短命的,绝不是科学的。科学的东西、恒定的东西,才是永远有生命力的。
摇篮育儿问答——专家访谈:平衡育儿中的“爱”与“管教”
主题介绍:“养孩子看似容易,实际上却学问高深”,父母需要学习哪些心理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读懂孩子?管教孩子的时候我们您觉得应该遵循哪些原则?在管教孩子的同时我们大人又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本期访谈我们请来了来自台湾的著名权威心理专家金韵蓉老师携新书《爱在左,管教在右》,为图老师育儿网友答疑平衡育儿中的“爱”与“管教”。
问 网友]聊天室主持人:父母需要学习哪些心理学知识,才能更好地读懂孩子?
答 图老师育儿网育儿专家金韵蓉:至于读完之后,我们要怎么去理解这些实验所带来的意义,又如何把它们应用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我就要请你先静下心来,自己去解读和思考了!
一、心理定势–发挥“信任”和“期望”的美好力量。心理定势又叫做“心向”,或者也可以叫做“期待效应”。孩子和我们相处的时间更多,而学龄孩童所寻求认同的对象,除了影响至巨的老师之外,家长的反应也是关键中的关键。
二、习得性无助–把通往理想的路径切割为可以达到的阶梯“习得性无助”是我们在面对有学习困难的孩子时,常会用到的专业诊断语汇。它指的是个体在经历了某种学习之后,因为不愉快的情境经验,而导致在情感和认知行为上,所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
三、投射作用–避免“想当然耳”的主观偏见“投射作用”有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最常用到的心理机制。从心理学上的解释来说,它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行为等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应在外界事物或他人身上,进而造成认知上的影响。
四、认知与道德–尊重孩子的认知发展,掌握教诲的分际我在学校读儿童心理学时,深受一位瑞士儿童心理学大师皮亚杰(J.Piaget)的理论所影响。他的理论,除了帮助我建构了对儿童发展阶段的认识之外,最重要的是,让我明白了如何根据孩子的认知和道德发展,来适当地拿捏处罚和教诲的分际。[详细]
摇妈说——就“狼爸”谈极限教育
在萧百佑“狼爸”教育中,体罚是最大的卖点。对于一个父亲来说,以“狼爸”的面目出现本来就是一个悲剧,不知道狼性教育之下,哪里有一丝对于子女的尊重,对于子女心灵的抚慰?
——《中国青年报》
以“中国式棍棒教育”为噱头跳上传媒焦点,有借题炒作、搭车卖书之嫌。且不说以海外身份、通过内地教育考上北大作为“成功标尺”,本身就很值得商榷。
——《新京报》
萧百佑的“成功经验”也许提醒北大管理层,你们的考试和录取方法存在缺陷,特别容易让培养高分低能的家长和老师钻空子。如果像欧美大学那样,让考生写一份成长故事和经历,也许就能让萧百佑不敢再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不敢说“打”是家庭教育中最精彩的部分。
——《南方都市报》
素质教育本已命弱琴弦,自由精神与独立人格,已成稀缺资源,“虎妈”咆哮于美国,“狼爸”狂放于中国,这样的价值选择与生活观念,其实是很危险的信号。中国教育内容本已太过局促逼仄,中国的教育模式也实在粗暴简单,教育离文明越来越远。
——《重庆时报》
就是打,至于“科学地打”、“有艺术地打”,不过都是自我安慰罢了。虎妈在美国是挨骂的,狼爸到美国也一定挨骂,在中国却可以带着鸡毛掸子去电视台宣讲,岂不正因为有其心灵的土壤?
——《华西都市报》
孩子是不能太宠太溺爱,适当体罚、防止孩子做错事确有必要,但这不是无理由的打孩子,用棍棒逼他们学习的理由。否则,即使他们在应试教育中获得成功,也未必会成为对社会真正有用的人才,充其量只是死读书的料子。
——《长江日报》
在“狼爸”身上,可以看到所谓的“成功”已经绑架了太多人, “名、权、钱”成为衡量中国人的最大的、唯一的标准,而对于“不成功,又如何”的讨论,却总是流于泛泛,追求“不成功”的权利,被等同视为“不求上进”,会遭到来自不同方向的白眼。
——《青年时报》
萧百佑希望孩子长大后,终于能理解他,能因为今天的高分数而欢呼。显然,这希望建立在社会凝固在功利时代不进步的基础上。我相信,他的这个希望迟早会落空。
——《扬子晚报》
狼爸虎妈的事实及各大媒体的观点,现在又来了鹰爸虎爸,这是要疯Tulaoshi.Com啊!!!
相关阅读
简介:“裸跑弟”的父亲因为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而一炮走红。其实,每一种教育方式的背后,是每个孩子独一无二的成长历程,塑造的也是不同的人格和才智。因此,成功不可以复制,鹰爸有风险,想学需谨慎!
摇篮说——科学育儿 无需追求极限
相关新闻
华中科大老师“野蛮”育儿
简介:三九天脱光儿子的衣服,任由三四岁的小伢在雪地玩雪;三伏天带儿子到山区“夏令营”,每天让儿子“暴晒”两小时;儿子高烧40℃,拒绝看医生,坚持“自然痊愈”。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的老师姚国华,因为一系列“野蛮”的育儿方法,被网友称为“虎爸”。
“鹰爸教育裸跑弟”不知者不议
简介:小家伙可能是有点儿冷,一边追着镜头跑,一边带着点哭腔跟爸爸要“抱抱”,不想再跑了,很快孩子的头上都挂满了雪花,可最后还是在父亲的鼓励下勇敢地在雪地上裸身做了个俯卧撑才结束。这段视频几天前被孩子的家人挂在土豆、酷6网上后,迅速引来数十万网友“围观”和议论。此极端训练法也引发争议,这倒底是“残酷”还是“爱”?
体罚教育:狼爸称要适应应试教育
简介:在许多媒体的报道中,狼爸是这样“狠”:不许孩子看电视、自由上网、参加同学聚会、用零花钱,也不能有业余爱好,不能挑战父母权威;犯错必然挨打,喊疼打得更重。
美国名校教授反对狼爸虎妈
简介:香港近年不少家长化身“狼爸虎妈”催谷子女学习,为他们编排密密麻麻的兴趣班及课外活动时间表。以创意教育闻名的罗得岛设计学院(RISD)院长、被《福布斯》杂志评为“学术界乔布斯”的前田约翰(John Maeda),在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大谈有关下一代的培育心得。他直言,反对港式父母试图把子女打造成“完美小孩”(Perfect Child),只会把儿童困在父母设定的框框中,认为应该“从下而上”,让孩子培养自身兴趣。
小编说:孩子发烧不去治,可以!当爹地以后发烧也别去看病!孩子裸身雪地跑步,可以!当爹的你也别穿一件衣服跟孩子一起跑。别仗着自己人高马大欺负孩子,孩子早晚有长大的那一天!以后长大了不管孩子成才没有,他要是打你,那是跟你学的;要是不打你那只能说明人家孩子成才是跟别人学的,跟你没啥太大原因。——至所有自以为是的爹娘
RISD为美国顶尖艺术设计学院,于摄影、艺术硕士等多个课程或范畴位列全美首三位。院长前田约翰是计算机科学家及平面设计师,日裔,早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主修软件工程,其后到日本攻读艺术设计博士,熟知东西方教育模式,并于2008年担任RISD院长。他以创意教育闻名,去年被《福布斯》杂志称为“学术界乔布斯”(SteveJobsofacademia)。
他早前访港参与香港校友活动,并与香港文汇报分享对香港创意艺术及相关教育发展的看法。他表示,港式父母透过大量体育及艺术培育班催谷孩子,对此方式略有所闻。他形容此举旨在打造“完美小孩”,但该方式与孕育下一代创意的大方向其实背道而驰,呼吁香港以至东方社会家长:“要跳出既有框架,放手让子女选自己的路,这会变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强调,家长对儿童的创意教育非常重要,但绝不应“从上而下”,事事为子女安排。首先,父母应尊重他们的选择,以欣赏的态度赞美,同时尽可能让他们接触不同事物。他认为,创意是“找出事物不同格局,并从中看到新可能性”,所以绝非凭空而生,必先有丰富“库存”(Inventory):“知识、材料愈多,便愈有可能创作优秀的作品!”
他以乐高积木(Lego)发明为例,说:“创办人以木玩具起家,后来接触塑料,就有了塑料加玩具的概念。但当时身边人都反对,认为概念太疯狂,称没有孩子会喜欢塑料玩具,一个都没有!但结果如何?我们有目共睹!”
访问期间,前田约翰随手拿起旁边一枚戒指,是RISD校友作品,“如果设计者只在香港或美国学习,这只花纹独特的戒指不会出现,因为它同时结合了两地DNA”。
当被问及对香港创意艺术发展的意见,他笑言,香港本身已是国际都市,艺术水平不错,不存在“与世界接轨”问题。不过,他亦指,香港社会艺术过度普遍、商业色彩过于浓厚,感觉“像惹味小食,非常吸引,令人想再多吃一点,却不太饱肚”,建议香港发展其他范畴,使之更多元化。
最近,关于家长的话题此起彼伏。那厢,美国的“虎妈”横空出世,以强悍的管教方式助两女成功,引起西方对中国式教育的热议;这厢,上海的“猫爸”以身说法,自己女儿从小民主管教,跳舞、学习不操心,孩子照样考进哈佛。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家长们纷纷站队、学“虎妈”或“猫爸”成功育儿模式时,网友们开始痛批,自己从小有个宿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自家爸妈从小拿来跟自己比的这个“别人家的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回回年级第一。自己的童年,就在每天的对比中,日益“自惭形秽”……
“虎妈”“猫爸”与“别人家的孩子”,之所以引起如此关注,说到底,都是因其具备了一个共同点:树起了一根“成功育儿”的新标杆。多少年来,无论是“哈佛女孩”,还是13岁的少年大学生,抑或4岁时背诵《三字经》的小神童,话题一出,总能引来热烈的关注和讨论。其背后“成功”的育儿经,也总被很多家长视为至宝而大力追捧。
其实这样做本无可厚非。孩子成长需要成人的教育和引导。“虎妈”的孩子,不仅学业成功,而且登上最高音乐殿堂;“猫爸”的女儿不仅舞跳得好,而且成绩优异被国外名校录取。孩子有出息,父母管教有方。于是,“虎妈”的女儿、“猫爸”的女儿,成了众多追捧者的“别人家的孩子”。要培养这么优秀的孩子,应按“虎妈”学虎样,还是照“猫爸”学猫样?家庭教育的策略是强硬还是宽松?小到选择课外特长学习的种类是画画还是乐器,大到择校升学是寄宿还是走读,该严格管束帮助孩子长大,还是该尊重孩子,自主成长……此类分歧是当下家长在管教孩子时,都要遇到的两难境地。因此,“虎妈”和“猫爸”“横空出世”后被不少家长当成效仿的榜样。
但关键问题在于,这几个榜样,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孩子本身有千差万别,教育模式不可能千篇一律。对缺乏主见、习惯顺从的孩子,如果“虎妈”上场,事事做主、管头管脚,有可能按设定好的模式,一路顺风成长成才;如果对这类孩子按“猫爸”的散养政策,便可能放任自流、无力自主而迷失方向。对于自主性强、活泼多变的孩子来说,“虎妈”的管教方式则很可能压抑其个性,浪费潜能或者出现逆反;按“猫爸”的办法行事,把选择权放手给孩子,孩子有可能会自信向上、自立自强。
因此,问题争议的焦点,不再是虎妈与猫爸的教育方式孰优孰劣,而是哪种办法与某一个具体孩子、孩子成长的哪一方面、哪一阶段更“匹配”。小到每一位家长、大到一所学校,皆是如此。有些孩子是需要扶持的类型,那么学风图老师严谨、要求严格的学校更适合;有些孩子属于“自律型”,那么环境氛围比较宽松的学校文化更合适;有些孩子属于“潜力股”,班主任在管理时不妨适当加压,创造机会给予其更高的平台,用压力激发其动力……
而且,衡量孩子成功的标准,也绝非“成绩全A”和“演奏到最高音乐殿堂”这一类。郎朗是成功的钢琴师,丁俊晖则是成功的球手,电脑时代的高级技工也可以炙手可热……成功标准要多元化,避免以人之长比己之短、避免总以学习成绩和能否考进名牌大学做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才能多发现自家孩子的长处。孩子的成长总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管教孩子过程中,用心去打造出适合自家孩子的方法,那才最有效。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2011年1月8日,《华尔街日报》刊登了《虎妈战歌》的内容摘要,介绍了蔡美儿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这位耶鲁大学的法学女教授从不允许她的两个女儿出去玩或看电视,还要求学习成绩绝不能低于A;两个女儿要在严密监督下练习乐器,一次练琴的时间就长达几个小时,如果不从,蔡美儿便会对其严加管教。
“虎妈”的教育方法轰动美国教育界,她也因此饱受外界批评。
接受《赫芬顿邮报》采访时,蔡美儿不断指责引发争议的书摘断章取义,她说自己真正想表达的观点是“东方式的家庭教育如能配合母爱、相互理解和家长参与,肯定能帮助孩子长大后过上幸福生活”。她还一再强调,她的书并不是父母教育儿女的指南,而是为人母十余年的回忆录。
对于那些仍然选择《虎妈战歌》作为育儿指南的父母,蔡美儿建议“虎妈式家教”应当适用于非常早期的育儿阶段,在孩子大概5到12岁时最为有效。她还解释“虎妈式家教”与“直升机式家教”有很大的区别,如果运用得当,前者可以让孩子变得更加勇敢、自立,而后者则是家长(特别是母亲)在孩子头顶盘旋,为他们提供过度保护,导致孩子无法独立。
“我们现在是懂得放手的家长”
蔡美儿称,在长女索菲娅升读哈佛大学之后,她教育子女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转变。
“许多人曾这样问我:索菲娅上大学了,你是不是还以‘虎妈’的方式对待她?事实恰恰相反,我和丈夫或许是最懂得放手的大学生家长。我们从不问索菲娅打算修什么专业,晚上做些什么,收到她几条对期末考试感到紧张的短信时,我们还告诉她要学会放松……我改变了很多,(去年)10月份我们还邀请了30个孩子来家里参加聚会。”
至于小女儿露露,也从“虎妈”的转变里获益良多。露露不再被强迫每天练琴,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球。蔡美儿说:“我妥协让步了,露露只要保持学业优异,就能获得更多的社交自由。前两个月,我允许她4次外宿朋友家。”
“虎妈”还预测,随着岁数的增长,她会变得越来越和善、越来越容易相处。“今后我甚至还会成为世界上最慈祥的外婆。”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42188.html
看过《“虎妈”“猫爸”与“别人家的孩子”》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