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间相互争吵是父母最感头疼的事。一方面怕争吵时打架,伤害孩子或对方,另一方面怕伤了与对方父母的和气,所以,家长往往以训斥或揍孩子而结束争吵。其实,孩子在一起玩耍,争吵是普遍而自然...
【 tulaoshi.com - 争吵 】
案例:
同住一个小区的灵灵妈和奇奇妈经常带着孩子到草坪玩。一次,灵灵看到奇奇的小汽车比自己的好玩,就问他:“我们换着玩好吗?”奇奇不答应,两人吵了起来,灵灵还把奇奇的小汽车摔在地上。奇奇也不甘示弱,一把将灵灵推倒在地……
听到孩子争执哭闹的声音,奇奇妈赶紧走了过来,扯过儿子就是一顿训斥:“你怎么把小妹妹给弄哭了?真不像话!”灵灵妈则叫过灵灵,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并让灵灵自己分析刚才的举动是否正确。最后,让灵灵主动找奇奇道歉,两人重归于好。
分析:
争吵,是孩子间很常见的事情。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但由于其社会性甚弱,不了解他人和自己有不一样的需要和感觉,不懂得体谅别人和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事情,故而在和同伴相处时,常会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应该顺应自己的需求。在不能如愿的情况下,就易发生争执吵架的行为。日常生活中,引发孩子争吵的具体原因主要有:
玩具、用品支配权的争夺。自己明明已经有一大堆玩具,却偏要别人的那个,觉得人家的玩具更好玩;或霸占着某种食物,不肯与同伴分享等。
同伴身体间有意或无意的触碰,或所搭建的积木被踢倒、破坏等,都可能因此而起争吵。
大人处理事情不弄清谁对谁错,或者一味强调大的就要让着小的,使较大的孩子对成人不公平的处事态度心生不满,就会将气愤的情绪发泄到同伴身上,引起纷争。
另外,有些孩子特别容易与同伴发生冲突,很可能是存在某些家庭问题,如父母离异、家长要求过于严厉苛刻、在家就是个小霸王等;或因生活习惯不好,容易讨人嫌或被人嘲笑等,都容易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内心缺乏安全感,从而稍不如意就会与人争吵。
面对孩子间的争吵,家长的介入需要理性。在上述案例中,奇奇妈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孩子,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的,只会加深孩子对同伴的仇视和对大人处事不公的不满。而灵灵妈能够在第一时间唤开孩子,问清争吵缘由,并让灵灵自己分析判断。这样的做法值得借鉴。另外,家长们还可以参照如下的原则和方式去处理孩子间的争吵:
不急于干涉
发现孩子吵架时,先要保持冷静,持中立态度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及时转移孩子注意力
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性,将其中一位迅速带离现场,或者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吸引其注意力,让他远离争吵。
保留孩子的尊严
如果确实需要对孩子进行明确的批评教育,也不要对孩子的个性和人格作出侮辱式的评判,避免给他人心目中留下坏孩子的错误印象,从而嘲讽、排斥他,使孩子生活在自卑当中。
让孩子学会自己解决
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分析对错,了解他对事情的看法,从而帮助他学习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家长会遇到自己的孩子与小伙伴吵架的问题。甚至会动手打架。但是也许你没想到,通过争吵,孩子可以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意愿和如何接纳别人的意见,最终掌握协调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可以逐渐学会自己处理纠纷,学会宽厚待人,友好相处;还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遵守游戏规则,等等。
我和同事关系非常好,可我们两家的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经常争吵不休,甚至动手打架。有一次居然都互相把脸抓破了,弄得双方家长都很尴尬,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专家解析
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吵吵闹闹是上帝赐予孩子们的礼物,孩子们在吵闹中长身体,长智慧。 的确,打打闹闹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之间的争吵,大多发生在共同游戏的过程中。原因如下:
1、对对方的过失不肯轻易放过,认为自己的痛苦和不快都是对方造成的。如我的玩具被他抢走了,这个地方是我先占的,等等。
2、一定要按自己的想法去玩。当别人不同意自己的想法时,便大闹一场。例如大家都玩丢手绢,他却要玩老鹰捉小鸡。当没有人跟他玩时,他便捣乱,结果引起争吵。
通常情况下,碰到孩子们在一起吵闹,为了不伤和气,家长们往往会第一时间去制止争端。但事实上,孩子间的争吵一般不含有敌意,只是由于玩具或动作引起的。除非过度打闹,一般不必制止。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Tulaoshi.com 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防止打坏哪里,大人既要允许孩子打打闹闹,又不能任其发展。具体来说:
1、所有打闹,以不伤自己和他人身体为适度。只准徒手打闹,棍子、刀子绝对不能拿在手里。
2、父母对孩子的打闹要暗中保护。不要粗暴干涉,但要静观以待,留心他们的举动。关键时候要出来调解,以免战斗升级。
3、如果孩子之间吵得不可开交,无法使活动继续下去了,家长可以利用调整角色的办法帮助他们化解矛盾,继续活动。
孩子争吵时,家长要正确调节、引导和处理,使孩子平静下来,学会宽容别人、接纳别人。最忌讳家长在其中偏袒自己的孩子,扫了其他孩子的兴;也不宜太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从而使孩子处于孤立地位。至于教育孩子以牙还牙,“他打你,你就打他”,或家长亲自上阵参与争吵就大错特错了,这样只能激化矛盾,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攻击的印象。
正确的做法是:
1、首先分清是故意动手还是不小心碰了别人。如果是不小心,就不要过分追究;如果孩子故意打人,家长首先要批评打人的行为。
2、然后了解打架的原因和经过,要让打人的孩子知道,打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一定要杜绝打人现象的发生。同时要求孩子主动给别人道歉,恢复友谊。
3、必要时邀请对方家长共同处理。
总之,通过争吵,孩子可以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意愿和如何接纳别人的意见,最终掌握协调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可以逐渐学会自己处理纠纷,学会宽厚待人,友好相处;还可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遵守游戏规则,等等。
因此,孩子争吵家长不必立即介入。
小编点评:著名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吵吵闹闹是上帝赐予孩子们的礼物,孩子们在吵闹中长身体,长智慧。 那么,孩子间的打闹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虽然父母爱孩子的心可以理解,但在处理孩打闹的事情上,要方法得当。这就需要孩子客观冷静的分析和处理。
在对待这类问题时,家长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大多数孩子与异性伙伴拥抱亲吻,往往是一种纯模仿性的行为,他们用从大人那里学来的动作语言来表达这种天真的喜爱之情,实际上并不理解这种动作的真实含义,所以家长对此不必过于担忧。
2、切不可把孩子之间的这种现象当作笑料宣传或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样会促使孩子模仿,以为这是成人赞同的,久而久之,这种行为得到强化,给孩子以后的心理发育带来不良的影响。
3、如果家长发现孩子这种行为后大打出后,大骂孩子“下流”,会在孩子在心灵中留下阴影:有的孩子由于逆反心理促使他更繁地模仿这种动作;有的孩子产生自卑感,从此不敢和异性伙伴游戏接触,导致日后人际交往的困难。
外国孩子童年时也常玩这种游戏,因为受到成人及整个社会的正确引导,长大后自然而然地将拥抱亲吻当成一种礼节,这就告诉我们正确有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1、对待越年幼的孩子越应注意:平时应尽量避免让孩子看到影视画刊中表示性爱的动作;夫妻间的一些亲昵行为,在孩子面前不宜过多过频,避免给孩子一种错觉,以为这是生活的主旋律。另外,到了适当年龄,孩子就应与父母分室而居。
2、对3-6岁的孩子进行适当的性教育,消除孩子对异性的神秘感。这类教育应着重于性别教育,可给孩子讲一些简单的生理卫生知识。
3、成人在孩子的游戏中可适当加以引导,让他们玩更有趣的游戏,转移其注意力,从而逐渐减少玩这种模仿游戏的机会。
4、有的孩子喜欢模仿搂抱动作,但并无恶意,家长可以对他说:“我知道,你抱她是想和她做朋友,不过好朋友手拉手一起玩就可以了,抱来抱去容易摔跤,亲来亲去也不太卫生,还是不要这样做为好。”
5、一般孩子间的拥抱亲吻是情境性的偶发行为,但如果有的孩子经常故意模仿这类行为,父母就要严肃对待,一方面要检点自己的行为,有选择地让他看影视画刊;另一方面要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针对性的品德教育。
(来自:39育儿)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43548.html
看过《孩子间相互搂抱亲吻怎么办》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