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学就发脾气、大哭大闹,甚至出现头痛、头晕、腹痛、恶心、呕吐等身体不适,但不提上学或在家时又一切正常,不适症状消失得无影无踪。
【 tulaoshi.com - 学校恐惧症 】
案例:小廖夫妇的儿子已经4岁,原来是夫妻俩自己带,后来随着工作日渐繁忙,照顾孩子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于是他们将儿子送到了幼儿园,想让他适应一下集体生活。没想到几周后,幼儿园老师打电话来,说他们的孩子可能有社交恐惧症,建议进行心理辅导。小廖夫妇很是诧异,每天上下学接送,儿子一看见父母就笑逐颜开,回家也不停地说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新东西,没看出异常啊。于是小廖决定请一天假,到幼儿园看个究竟。
在老师的陪同下,小廖来到儿子的班级,躲在窗外观察。他发现,无论是上课还是自由活动,自己的儿子总是一个人躲在小朋友们的后面。老师上课提问到他,他低着头、红着脸,不知道嗫嗫嚅嚅的在说什么;自由活动时,小朋友们大部分都聚在一起玩,但自己的儿子却一个人搬着小板凳在边上自个儿玩积木。同时,小廖注意到,晚上带孩子散步,见到同院的叔叔阿姨,儿子从来不叫,要么装没看见,要么死命地拽着妈妈的衣角,往身后躲。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许多孩子身上都很常见。我们知道,儿童由于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交经验,在离开父母,独自面对陌生人的时候,会产生焦虑。随着和陌生人交往次数的增加,焦虑逐渐降低,最终会成为“熟人”。但如果长时间、反复出现持续的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就表示有社交恐惧症的嫌疑了。
焦虑症的原因可分为先天和后天两种。根据双生子研究,同卵双胞胎的共病率是24%,异卵双胞胎的共病率是15%。此外,直系亲属中有社交恐惧症的,儿童患社交恐惧症的概率比直系亲属中无社交恐惧症的高10倍之多。可见,生物遗传因素是导致儿童社交恐惧症的原因之一。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除此之外,后天的因素也不可忽略。如果儿童早期生活在一个敏感、家庭关系紧张的氛围中,如父母经常吵架,婆媳关系(奶奶和妈妈)不和等,都会让孩子产生自我退缩、封闭的防御机制,进而推广到以后害怕面对所有陌生人。此外,父母,特别是母亲对孩子的限制越多,孩子越容易形成“行为抑制”的气质,在陌生人面前保守、躲避。
儿时的社交恐惧症会对其成人后的社交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尽管有研究表明,社交恐惧症与智商没有相关性,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会被同事或上司认为“难以沟通”、“没有团队精神”等,影响职场的发展。
对于儿童社交恐惧症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种方式。前者主要是改变导致社交恐惧的先天生理因素,后者则侧重于社会因素。药物治疗有副作用,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进行。心理治疗主要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即先确立恐惧等级,例如和父母在一起为0,和陌生小朋友在一起游戏为100,然后从在父母陪同下远远看其他小朋友玩耍开始,逐步推进到在父母陪同下靠近其他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说话、一起做游戏……一直到在没有父母陪同下能和其他小朋友做游戏,当每一阶段的恐惧感逐渐降低后,进行到下一阶段,逐渐“脱敏。
近年 来,类似的情况在中小学生中越来越多见。许多家长和老师都不明白原因何在,也不知道如何应对。而儿童心理专家表示,孩子出现这种症状,很有可能是患上了 “学校恐惧症”。
A放假后回校易出现学校恐惧症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理科主任汪玲华指出,学校恐惧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儿童和少儿心理疾病。由于存在各种不良心理因素,使学生害怕上学,具 有恐惧心理。据统计,在西方有1%~5%的儿童和青少年出现这种“不上学”的问题。在日本,学校恐惧症近年来发生率增加趋势显著。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儿 童心理咨询门诊最多见学校恐惧症患儿,且人数逐年增加。学校恐惧症的发病高峰年龄是6-7岁和10-12岁。放假过后回校往往是一年中发病的高峰时间(如 9月和10月)。平时则双休日减轻或消失,周一最严重。拒绝上学的儿童离开学校的时间越长,重新回到学校也就越困难。
B学校恐惧症要从三方面找原因
汪玲华指出,患学校恐惧症的孩子往往有其性格特点:胆小、敏感、任性、特别爱面子、经不起批评、不善交友、依赖性强、生活上和精神的独立性差。 他们很可能对自身和环境评价过分敏感,因而会无意识夸大对学校或环境的不良感受与评价。当遭受学业失败或人际危机时,就会引起强烈的焦虑与恐惧,怕再度遭 受失败而拒绝上学。
家庭和学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冲突或暴力、离异家庭、亲子关系不良、不正确的家庭教育等,都是导致学校恐惧症的危险因素。而“过高期望 值”与&(图老师整理)ldquo;偏重智育”是家庭教育的两个突出问题,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往往剥夺了孩子自由玩耍与情感宣泄的权利,使孩子丧失了主体性和求学的乐趣。这些来自父 母的高期望、高压力往往超过患儿心理所能承受的程度,导致孩子心理失衡,逐渐产生焦虑,害怕上学。
学校内发生的各种负性事件或应激事件,比如转学(班级)、学习困难、考试不及格、遭同学嘲笑或欺负、校园暴力、与教师发生冲突、遭受体罚、失去友谊等,也会让学生在学校感到不开心、焦虑、无聊,从而拒绝上学。
C患儿越早做心理治疗越好
孩子有学校恐惧症怎么办?汪玲华指出,首先家长要稳定自己的情绪,不要过度担心、焦虑,甚至对着孩子发脾气。切勿采用打骂、批评、恐吓孩子等方 法,迫使孩子去上学,以免加重孩子的心理创伤。其次,要寻找孩子不肯上学的原因。家长应该综合家庭、学校、孩子自身等多方面情况,正确分析孩子不上学的原 因。与孩子谈心,尽可能了解他(她)的想法,正面诱导,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上学时如果孩子的焦虑症状明显加重,家长不要心急,先与老师商量暂不上学。然后,家长要耐心等待,并陪伴孩子,以消除或减轻其焦虑症状,并在家 里完成适当量的学校功课。开始上学时要循序渐进,从靠近学校→走进学校→坐在教室→待上一个小时、两小时……一步一步让孩子适应学校,逐渐过渡到不陪孩子 上学和让孩子独自去学校。每当孩子有进步时,即应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汪玲华表示,学校恐惧症从短期来看会严重干扰患儿的情绪和学业,而长期后果会导致其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造成就业困难、社会生活困难等。因 此,一旦发现孩子有学校恐惧症的迹象,家长应尽早带孩子去儿童心理门诊,进行正规的心理治疗和必要的药物治疗。文/羊城晚报记者宋导通讯 员陈群
受访专家/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心理科主任医师汪玲华
有些孩子由于食欲不振、偏食、甚至厌食,更有甚者导致体格发育达不到正常的平均值,智力发育也受到影响,因此使他们的父母十分担忧。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引起孩子食欲不好的常见原因。
一、甜食影响食欲
甜食是大多数孩子喜爱的,有些高热量的食物虽好吃,却不能补充必需的蛋白质,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食欲。此外,食欲不振的孩子中,大多数很少喝白开水,他们只喝各种饮料,如桔子汁、果汁、糖水、蜂蜜水等。这样使大量的糖分摄人体内,无疑使糖浓度升高,血糖达到一定的水平,会兴奋饱食中枢,抑制摄食中枢。因此,这些孩子难得有饥饿感,也就没有进食的欲望了。
此外,夏季各种冷饮上市,同样会造成孩子缺乏饥饿感。这里面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冷饮中含糖量颇高,使孩子甜食过量;第二是孩子的胃肠道功能还比较薄弱,常常由此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孩子食欲自然就下降了。
二、缺锌引起味觉改变
临床发现,厌食、异嗜癖与体内缺锌有关,通过检查,头发中锌含量低于正常值的孩子,其味觉,即对酸甜苦辣等味道的敏感度也比健康儿童差,而味觉敏感度的下降会造成食欲减退。
锌对食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唾液中的味觉素的组成成分之一是锌,所以锌缺乏时,会影响味觉和食欲;
(2)锌缺乏可影响味蕾的功能,使味觉功能减退;
(3)缺锌会导致粘膜增生和角化不全,使大量脱落的上皮细胞堵塞了舌乳头上的味蕾小孔,使食物难以接触到味蕾,味觉变得不敏感。
肉眼观察一些缺锌孩子的舌象,可以发现舌面上一颗颗小小的突起即舌乳头与正常孩子的舌乳头相比,前者多呈扁平状,或呈萎缩状态,有的缺锌孩子明显口腔粘膜剥脱形成地图舌。给这些孩子辅以锌剂治疗以后,发现绝大多数孩子食欲有改善或明显改善,原有地图舌的也多数恢复正常。
三、心理因素不容忽视:
正常情况下,孩子在就餐前,胃内空虚,血糖下降,开始有饥饿感,食欲很好。但是,如果某种原因(如吃了点心),则会干扰了这一规律。此外,父母应当允许孩子的胃肠功能有自行调节的机会,可是许多父母往往不懂这个道理,总是勉强孩子吃,甚至有的采取惩罚手段强迫孩子吃。长此以往,这不好吃的,就少吃,甚至不吃。
大部分的孩子有“入园恐惧症”
近日,有不少孩子因为要进入幼儿园学习而感觉压力太大、恐慌、紧张过度,并伴随由此而引起的发烧、腹泻、头疼等身体上的不适,人为的“入学恐慌”正在袭击新入园的幼儿。
事例一:
初秋的早晨,阳光明媚,孩子们和家长一起,三三两两地来到了幼儿园,一会儿,幼儿园里热闹起来,说话声、欢笑声汇成了一首与众不同的美妙音乐。突然,在这美妙、和谐的音乐声中,传来了一阵刺耳的哭叫声:“我要回家,我不上幼儿园”,这刺耳的哭叫,既打破了音乐的和谐,也让人心头一颤,原来是小一班的雷雷小朋友双手紧紧拽住妈妈的衣服不让妈妈离去,哭闹着不愿意上幼儿园。
事例二:
小杰上幼儿园了,但是每次都像生离死别般的嚎啕,说什么也不肯进去。妈妈追问后才知道,原来是奶奶经常在小杰调皮的时候说:“以后你再敢调皮捣蛋不听话,就让幼儿园的老师把你关在小黑屋里。老师可比奶奶厉害,有的是治你的招。”这本是玩笑话,可说多了,小杰一听幼儿园三个字就吓得直哭,心里对幼儿园一直有着莫名的恐惧感。
孩子的“分离焦虑”心理
以上事例反映出的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分离焦虑”现象。所谓分离焦虑,是指幼儿与自己的亲人分离形成的烦躁、忧伤、紧张、恐慌、不安等情绪。“分离焦虑”源于孩子对父母的依恋行为,这是幼儿入园适应的最大障碍。幼儿从出生起,逐渐发展和形成了对父母或其他养护者的依恋,依恋的对象成为幼儿安全的象征,是幼儿得以信任、依赖的人。因为孩子对抚育者已形成了固定的依恋关系,他们已懂得抚育者在自己身旁,是自身安全和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根本保证。当依恋对象突然不在幼儿的视线之中时,他会努力去寻找,找不到时便会不安地哭闹起来。在不同的情景中,依恋对象对幼儿的意义不同:处于自己较为熟悉的环境中时,大多数幼儿不太在意是否能看到依恋对象,而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依恋对象是否在场或是否在幼儿的视线之内,对幼儿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在没有建立起新的依恋之前,幼儿对自己亲人的依恋情感仍然是强烈的。而且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家庭中,
幼儿往往是中心www.Tulaoshi.com,尤其是独生子女。同时幼儿的自我中心特点也十分突出。他们没有群体生活的经验和概念,对于群体生活感到陌生,这是幼儿入园不适应的重要因素。正因为如此,孩子初次入园,来到陌生的环境和人群面前,就会觉得失去了安全感,感到恐惧,因而紧缠父母不愿离开,大声哭闹,有的孩子甚至会表现出生理上和种种不适,如头痛、肚子痛、尿频等现象……研究表明,幼儿对其亲人的依恋程度越高,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程度也就越严重。
家长要警惕孩子的“入园恐慌”
一、别拿老师吓唬孩子
“再闹,等你到了幼儿园,让老师来管你!”临近开学,不少父母拿学校和老师来吓唬即将入学的孩子。暑期里,还未入学的孩子可在家胡作非为,可即将入学,父母对孩子动辄表示不久将家庭、学校“双管齐下”,要给孩子上规矩。特别是即将进入寄宿制幼儿园的孩子,不少父母还以“一周不回家”来惩罚孩子在园不好好学习。
专家表示,吓唬孩子绝对不可取。父母在入园前应对孩子多将讲自己当年入园、入学时的高兴心情,介绍学校里各种有趣活动。当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些好奇问题时,可在解答之余告诉他:“你就要上学了,有好多好多有趣的知识可从老师那里学到。”从而唤起孩子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之情,激发孩子对未来新环境的向往和对老师的尊敬热爱。这样,孩子就不会惧怕上学了。
二、能力训练不能强制
有些孩子玩玩具、看画册经常只有几分钟的专心度,而且平时迷迷糊糊,经常丢三落四。临近入园,父母难免不为此心烦,有的父母便开始每天“集训”。内容包括注意力训练、“打坐”训练等,以强化孩子的注意力。
专家建议,帮助孩子养成必要生活和学习习惯最好在入园前几周,可以制定一个和学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时间表,但入园前的学习预演最好和游戏、娱乐结合,不枯燥、不刻意。同时在游戏活动中加入模拟剪纸、捏泥人、写字和画画等,以便入学后更快适应。 宫外孕 湿疹 怀孕的表现 手足口病症状 宝宝感冒流鼻涕怎么办 孕中期注意事项 怀孕吃什么好 盆腔炎有什么症状 怀孕三个月胎儿图
三、心理恐慌会引发儿童的身体不适
幼儿的心理恐慌和紧张容易引起一系列生理上的连锁反应。因为入园前出现紧张、恐慌情绪的孩子直接引发各种生理性疾病。有的孩子因过分紧张而出现饭前神经性胃痛、痉挛,有的孩子因为整天战战兢兢而出现夜间惊梦、失眠,还有的孩子因为白天压力过大、晚上休息不佳,甚至引起发烧、腹泻等。
医生表示,学前儿童心理承受能力弱,情绪异常极易引起连锁生理疾病。由于学习压力大、父母期望高而出现异常情绪,也使得越来越多的学前儿童小小年纪就出现失眠、神经性胃痛等成年疾病。医生建议,父母应该给孩子减负,不要过早、盲目地给他们制造人为心理压力。同时,通过合理饮食、充足睡眠来保证幼儿身心健康。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了解了孩子的“入园恐慌”心理,家长就能很好地针对孩子的情况做出应对,以帮助孩子早日摆脱“入园恐慌症”。
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作怪”,他们由于自我意识地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们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就会产生冲突。但对父母亲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对抗自己。
近来,常有家长向我们反映:现在的孩子真是难管教,你叫他向东他偏向西,犟得要命,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一般来说这是孩子的逆反心理在“作怪”。他们由于自我意识地发展,说话、运动、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他们会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亲的教育观点就会产生冲突。但对父母亲来说,会觉得孩子在对抗自己。我们当家长应该去理解孩子的心理,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去帮助他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训斥、打骂,不然就会使他们产生两种不良后果:或遇事唯唯诺诺,胆小怯懦;或是执拗任性,胆大妄为,父母也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这样才能够缓解两辈人之间的冲突,孩子的逆反心理才能得以改善。
对待幼儿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改变观念,正确认识幼儿的逆反心理。在传统观念上,人们常习惯于把幼儿看成私有物,没有将幼儿看作是一个发展的主体,一个社会成分。我们应该尽快在育儿观念上有所改变,应该站在同等的位置,尊重孩子,多听孩子的意见,尽量用商讨的方式引导幼儿,同幼儿一起树立对事物的认识,给孩子的发展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环境,预防或减少当孩子出现逆反行为时,不必要的如临大敌,更不能压制,允许孩子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存在这种逆反心理,达到趋利避害目的。
(二)认真分析原因,因势利导。当幼儿出现逆反行为时,切忌打骂,简单行事。要认真分析原因,针对幼儿种种表现,反思自己教养方式,看是否诸如:成人要求太高、干涉幼儿探索需要、忽略孩子存在、包办代替等。具体做法:首先肯定,对幼儿的逆反精神,敢于有自己的见解,给予肯定。其次要引导幼儿说出他那样做和说的道理。如果有理由,而且正确,要鼓励表扬;如果没有理由,要进行疏导,有时甚至不妨按幼儿的意思去尝试一下,用直观的效果教育幼儿,让他们深切地认识到怎样不行,怎样才好;如果不正确,则要明确指出或引导修正。
(三)运用游戏、娱乐转化幼儿的逆反行为。对于不同原因引起的逆反心理,通过不同的游戏方式予以转化。
巧妙地利用幼儿的逆反心理
专家指出:三岁左右的孩子,在心理上开始出现一个不平衡阶段,性格上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在这非常时期,往往令家长束手无策。有些家长适应不了在孩子面前被动、无奈的感觉,而采用暴力行为,以夺回家长的尊严和主动权;有些家长对此时的孩子表示不理解,无奈又找不到方法。
我儿子俊俊的逆反心理表现得特别早。在二岁左右,正逢初入幼儿园上小小班,情绪非常暴躁,特别喜欢在家里与长辈“对着干”。当我喊他到饭厅吃饭,他偏要跟玩具做好朋友;当我叫他到冲凉房去洗澡,他偏要到房间去做“功课”;我让他上床睡觉,他一定要看电视,说陪爸爸看新闻,然后再看“汽车世界”。身为孩子长辈的我,有一段时期也无可适从,到处打电话求教“秘方”,但并无所获。
后来,我无意中找到一个妙方。当儿子跟我“对着干”时,我先禁止自己一切强制行为,就顺着他的意图任由他去继续,然后将他造成的后果一一明了地摆出来,让他“尝一尝”其中的滋味。例如:儿子不肯吃饭,我就先偷偷地留下饭菜给他,却不叫他吃饭,因为我一喊,他的逆反心理就作怪,肯定说“不”。此时,我特意大声说:“今天的饭菜很香,味道不错。”转过身来又对儿子说:“俊俊,今晚饭菜可能不够吃噢,你不吃饭了吧?”孩子一听到我叫他不吃饭,他马上就过来了,还大口大口地吃,生怕真的不让他吃。大人的目的就顺理成章地达到了。如果家长都用强迫的方法去对待具有逆反心理的孩子,往往达不到引导和教育的目的。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44174.html
看过《孩子认生是“社交恐惧症”?》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