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想给孩子请家教的,让孩子好好的学习,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尤其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差的时候,可是孩子的理解能力差该怎么办呢?怎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的呢?孩子什么情况需要请家教呢?
【 tulaoshi.com - 情况 】
尊重孩子的意见,培养孩子自主思考的能力,让孩子从幼儿期开始保持独立性与学会选择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孩子的自主选择与独立行为与家长的评价标准不一致的时候,你将如何引导孩子接受你的意见?“平等地对待孩子”究竟要做到哪种程度呢?
第一招:无声胜有声,道理“行”自明。
妈妈带果果逛商场,果果看中了一双红色的高跟小皮鞋,眼睛里全是喜欢与志在必得的神情。妈妈知道孩子还在长身体不宜穿高跟鞋,但是果果表示“非它不可”。妈妈说:“如果买了这双鞋,就不能再买别的鞋子了。”果果郑重表态,“只要给我买了这双鞋子,我什么鞋都不要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坚决地对孩子说“不”,一味的讲道理只会让果果不开心,并不能让她真正明白高跟鞋并不适合她。
妈妈想了想,忍下了自己想要说的话,买下了那双高跟鞋。
第二天,果果上幼儿园,早早地就穿上了那双鞋子,还特意配了一条白色的连衣裙,站在镜子前面照了又照,“妈妈,你看我美吧。”
妈妈说“穿上它,很漂亮,但是脚会疼。”
果果想了想,“可是漂亮啊,我可以忍的!”
妈妈在果果的书包里悄悄塞上一双小布鞋。
幼儿园里,果果很开心地向老师和小朋友们展示她的新鞋。起初的时候她很高兴,但是在户外做游戏的时候,没过多久就觉得脚疼开始踮着脚走路了。快到中午的时候,便一瘸一拐地苦着脸坐到旁边休息了。
老师拿出妈妈事先准备的小布鞋帮果果换好,“怎么样,穿高跟鞋不舒服吧?”
果果点了点头,脸上是若有所思的神情。
晚上妈妈来接她,果果看到妈妈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我以后再也不穿高跟鞋了。”
果果妈妈是一位很有心的家长,当孩子的选择与自己的意见相左时,她没有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的意愿,也没有长篇累赎地讲道理,而是让孩子自己选择并在生活中面对“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妈妈和老师适时地提供帮助,让孩子自己通过“对比”进行“反思”,取得预期的结果。
有的时候,道理是不需要用语言来讲解的,在具体的行为与实践中让孩子自己体会效果更好。然而前提是,果果的选择不能说错,只能说是现阶段对她来说不适合。在这样的情况下,给孩子空间,让她自己意识到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这种方法适用于不涉及“事与非”、“对与错”的前提。
如果孩子本身的选择或言行不管是以成人还是孩子的标准来衡量都是错误、负面的,那么处理方法又另当别论。
第二招:事后沟通,意识最重要。
壮壮妈妈最近很苦恼,壮壮四岁半了,以前人人都说他是一个内向的小绅士,可是现在性格却很暴躁,动不动就乱发脾气。晚上跟妈妈下棋,第一局,妈妈让他赢了,他显得很开心。第二局,妈妈赢了,他立即摔了棋盘,大哭大闹起来。在路上看到喜羊羊电影的海报,也不管原来的计划是去做什么,就非要立即拉着妈妈去电影院看电影,搞的妈妈很狼狈。
听了妈妈的讲述,老师仔细回想了壮壮在学校里的学习和生活,认为壮壮自尊心特别强,虽然不爱表达,看起来很乖、很内向,但内心是很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的。他觉得只有赢才能证明他的能力,一次失败就会让他产生消极的情绪。自尊心强、不够自信,需要外界的肯定。对于自己的要求非常坚定,如果得不到满足便会有强烈的失落感,反应激烈。
面对壮壮的情况,当他大发脾气时,要对他暂时不予理睬,冷处理可以让他感觉到并没有人因此而特别关注他,从而停止哭闹。在他生气乱发脾气时,家长尽量不要责怪他,要正面引导或转移他的注意力,通过亲近让他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温暖,帮助孩子稳定情绪。但不要出现,孩子一哭一闹一发脾气,家长就第一时间冲到孩子面前解决问题,嘘寒问暖,这样会给孩子一个暗示,今后遇到问题就以这样的方式来引导家长关注。
在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谈,讲到不良行为的害处,教育孩子要学会自我控制,包容他人,理解他人。要清楚地告诉他哪里错了,愤怒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脾气发完以后还要道歉,还要继续做完。也不要一味批评,要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肯定和鼓励。
12宝宝需要安慰物的案例
儿子十个月了。今天中午下班回到家,看见孩子时他已经是一脸的睡意,换好纸尿裤往房间走,刚到门口就开始准备哭了。我哄他“妈妈进去拿开水给贝贝喝”,才让他安静下来;往床上放时他又准备哭,这回倒没哭出来,怎么回事儿呢,我很奇怪,看了看他,他嘴里发出“哼哼”声,眼睛看着平时睡觉盖的浴巾,我就想“难道他要浴巾?”顺手将浴巾递给了他,他一把抓过去,用两手抱着,然后上眼皮就开始往下掉,我就顺势抱起他喂奶,很顺利,没5分钟他就睡了。放到床上时他突然哭了,我顺手将浴巾塞进了他在空中挥舞的小手中,他立马安静下来,神了。
宝宝为何寻找安慰物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在母乳喂养的孩子中,十个月就需要安慰物的孩子很少,但是在他早期的秩序建构中,睡觉时只要有那个熟悉的毛巾被在眼前,他就会把睡觉的模式和那个毛巾被整合在一起,于是睡觉时就需要毛巾被。可能妈妈没有注意以前孩子与这个毛巾被的关系,一般来说孩子不会突然地这样依恋一个物品。
对于十个月的孩子,(www.tulaoshi.com)这种需要更是出自生命的本能,无论是出于安全感还是别的什么,只要需要就给他,应该对孩子没有什么不好。妈妈要考虑的是,一个十个月的孩子在妈妈的怀里仍然焦虑地需要安慰物,这是为什么?有几种情况可以考虑一下:第一,母亲对孩子的需求不敏感,使孩子的愿望不能获得满足;第二,母亲每次在生气和痛苦时离孩子很近或者抱着孩子;第三,母亲不是经常心情愉悦或者经常放松的。如果有这三种情况,要解决的问题就在家长身上了;如果这三种情况都不存在,那就让孩子放松地去依恋毛巾被吧!
温馨提醒
十个月的孩子正是口和手的敏感期,在孩子醒的时候多给孩子一些适合于嘴啃和用手抓捏的物品,让孩子沉入工作中。
妈妈要反思自己的心境,如果有不良情绪就尽快调整。
妈妈要使自己全身心地去感受孩子,发现孩子的需要,给予满足,包括孩子所需要的安慰物,在孩子需要时一定递给他,当孩子不需要时则不要用这个物品去刺激他的注意。如果孩子身心是愉悦的,又能获得发展的满足(即工作的满足),成人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可以任凭孩子去喜欢任何一件物品。
总之,养育好宝宝,家长就应该更懂得宝宝,让宝宝有个健康的身心是主要的。
家长为自己的孩子请家教,总是因为发现孩子在学习上出现了一些偏差。比如,孩子某一门功课上出现了差距,或是孩子的应考能力较差等。家长希望能够通过家教,把自己孩子所差的功课及时补上来。但是,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是不同的,表现在学习上,他们既有智图老师力因素形成的差距,也有非智力因素形成的差距。
那么,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请家教呢?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把在学习上有差距的学生,笼统地归结为差生,是不准确的。有些学生学习差,是因为学习习惯不正确,如果得到有经验的家教及时纠正,是完全可以转变的。有些学生在学习上很吃力,但却肯下苦功夫去学,这样的学生请家教,是大有作用的。
学生在教师教授一门新课的时候,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是有差距的。有些学生在课堂上理解得很快,但到写作业的时候就又忘记了许多;有些学生理解得较慢,但在理解之后往往能较长时间不忘。教师虽然深知这点,但在授课时却无法照顾周到,只能按照大多数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教学。一些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对消化新知识就感到吃力了。而家长则应正视差距,承认差距确实存在,并应该观察自己的孩子,根据其自身的长处、弱点,帮助其学会利用课下的时间,消化和吸收所学的知识。
凡属上述情况的学生,家长为其请来家庭辅导老师就切实有用。教师能够及时、快速地结合课堂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提高,把所亏欠的知识补上来,使其能在第二天跟上课堂教学而不失去学习兴趣。家长在为孩子请家教时,应了解其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家长们要根据孩子的学习成绩来掌握的,不能随便的请家教,应该为孩子的健康着想,让孩子健康成长,不影响孩子的未来。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44233.html
看过《孩子幼小衔接需要注意什么?》的人还看了以下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