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老师要理解受到性侵害的孩子出现的心理创伤行为,受害孩子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下降,无心做作业等问题,这是孩子的心理创伤反应,不是孩子学习态度的问题。
【 tulaoshi.com - 儿童性教育 】
在性教育并没有充分普及的今天,孩子遭到性骚扰的几率和频率非常大,有的家长若不能及时发现,孩子就会反复遭受伤害。如果孩子在儿童时期受到性伤害,心灵的阴影会伴随他(她)一生,影响到孩子的恋爱、婚姻和家庭幸福。一个具有健康开明的性观念,懂得科学的性知识,能够控制自己的性冲动,懂得保护自己不受性伤害的孩子,才是真正纯洁的孩子
孩子遇到性伤害的时候该怎么办?我反复强调要将事情告诉父母。一个女孩对我说:“我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还是不敢对妈妈说。”女孩的妈妈就坐在旁边,她也听到了女孩的话,我看着这个妈妈,她心里也明白的,低下了头。我希望妈妈们反省一下这个问题:为什么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不会求助妈妈?!为什么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不信任妈妈?!我们对孩子做了什么让孩子遭遇困境的时候孤军奋战,用弱小的身躯和心灵抗争?!
孩子们都会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告诉了父母,他们不信任我们怎么办?”我告诉孩子们:你们要想尽一切办法让相信你的人知道这件事情,爷爷奶奶、叔叔姑姑、老师等,这样才会有人来帮助你!于是有孩子说:“我就找胡老师帮助我!”我立即回应:“我非常愿意帮助你们!”
我接触了很多八九岁的孩子,他们没有预防性伤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孩子的成长中,这个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但是,孩子们的父母和老师却不知道如何来做。我们现在对孩子更多的是“教”,而没有“育”!当我们认为孩子不考试的知识我们就不需要教给孩子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只剩下“教”,而没有了“育”,这就是教育的缺失。
父母在处理孩子被性侵害事件的过程中,要以能够最大限度保护受害孩子的角度出发,由此需要把握以下九个原则。
第一时间进行评估和创伤处理
父母发现事情的当时,如果孩子的身体受到伤害,父母要带孩子在第一时间进行医疗评估和创伤处理,医疗评估可以作为控告罪犯的证据之一。收集能够证明罪犯有罪的相关证据并及时报案。同时父母要以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和语言,向孩子解释身体受到的伤害,并同时告诉孩子身体很快就能够康复。
消除孩子的惧怕心理
父母要态度平静地询问孩子事情发生的具体细节,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愤怒或吃惊等情绪,那会使孩子被惊吓,不敢说出实情和具体细节,这样父母就了解不到孩子受到的具体伤害。要鼓励孩子将全部细节讲出来,消除孩子惧怕被父母责备和打骂的心理,父母要抱着孩子对他说:“宝贝,你能够将这件事情告诉爸爸妈妈,我们非常感谢你,说明你信任我们!”得到父母的信任和支持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内心放松后,孩子才会将事件全部讲出来。但是,如果父母多次重复地询问事情经过会使孩子担心自己做错了什么,给孩子带来精神压力,所以,在第一次询问孩子的时候要尽量仔细。
让孩子远离侵害人
父母应该让孩子远离对孩子进行性侵害的人。将罪犯绳之以法是最大快人心的事情,这需要父母收集充分的证据。但如果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或者其他原因让侵害者服法,父母要警告侵害者远离孩子。如果是家里的亲戚,要警告他不可以再接近孩子,如果是孩子的老师,父母要警告他不可以再接近并伤害孩子,或与学校协商离开这个班级。总之,远离性侵害者才能够保护好孩子。
不要让孩子反复讲述被伤害的过程
父母可以让孩子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取证,但不要让孩子对公安机关或其他机构或媒体多次叙述被性侵害的过程,这会一次次将孩子带回创伤情景,从而带来一次又一次的心理伤害,加重孩子创伤后的痛苦。大范围的媒体报道会使孩子陷入同伴关系的困难中,被同伴孤立或被嘲弄,或将此事作为攻击孩子的材料。
做好安慰工作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对于已经明白这是一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灾难的孩子,身体完整感和身体形象受到了破坏,孩子会认为自己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完美的人了,担心父母不再爱自己。所以,父母一定要经常抱着孩子,告诉他:“你永远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我们永远都会爱你!”让孩子明白爸爸妈妈永远不会抛弃他。父母更要让孩子从父母的拥抱和言语中感受到坚定不移的爱,这是孩子修复心灵创伤tulaoshi.com的精神力量源泉。父母在应对此事的时候,尽量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泄情绪和议论此事的处理方式,也不要因此事而显得紧张不安,这会使孩子感觉自己做了什么错误的事情使父母如此不开心。
12特别是在他们善感的3~6岁幼儿时期,那就少对孩子说一些有损心理的话吧: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1、“傻瓜、没用的东西。”
2、“你简直是个废物。”
3、“再闹我就把你扔掉不要你了!”
4、“住嘴!你怎么就是不听话呢?”
5、“我说不行就是不行!”
6、“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的便好了。”
7、“求求你别再这样做好吗?”
8、“你笨死了,成绩那么差,你若考了一百分,我就给你买…”
9、“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
10、“你又做了错事,简直是坏透了。”
在幼儿3至6岁的阶段,情感的稳定性虽有所发展,但仍具有易变性、易感性和冲动性,自我行动易受外界事物或情绪的影响而转移,因此家长要特别注意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和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
“傻、呆、笨、坏”,在孩子的心中是最严厉的评判,无情地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家庭或学校的“另类”,在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世界也会变得一片灰暗。切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自己的孩子,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
检查一下自己对孩子说的话,想想自己有没有经常对孩子说这些话呢,如果有的话那就不要再说了。孩子虽然小,但是也有自尊心的。我们大人也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有关儿童心理学家认为,一般儿童在6岁、12岁和16岁三个关键年龄时会面对很大压力。因为这是他们刚入学或跃入另一个学习的时段,父母应该多留意孩子是否有发出的承受压力的求救信号,并帮助他们克服压力。
孩子6岁时刚入小学,将面对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不免会产生恐慌;12岁的孩子正值青春期,除了面临小升初外,还会因为生理上的变化而感到忧虑;16岁的孩子则要应付中考,而容易感到精神紧张。
一般而言,孩子如果在行为或情绪上突然出现转变,很可能就是在向周围人发出求助信号,希望得到关注。其中一些求助信号为:突然拒绝上学、忧郁、容易激TuLaoShi.com动、粗野暴力,或者申诉身体的某个部位疼痛或不舒服。
专家提醒,父母要善于认识孩子的求救信号,然后再帮助他消除压力。
常听到有些父母发牢骚说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他们教育孩子时常会寸步不让地说:今天我(这是较文明的称呼)非让你听话不可!边打孩子边说:知道为什么打你吗? 孩子抽抽噎噎地说:知道,这是为我好。
我在想,当父母与孩子发生矛盾时,究竟是谁该先让一步?多数父母会认为如果不把孩子的坏习惯纠正过来,他/她下次就会走得更远。有的父母认为,如果不杀一儆百,下次管教孩子时就不再有父母的威信。这是常被混为一团的两件事情:孩子的教育与成人威信。
成人的生活经验和对痛苦的耐受力显然要比孩子强,这是勿庸置疑的,成人交往时,遇见不合意的事情会给自己转弯,在心理学中称此为“次级思维过程”,比如有好电影要看,有好衣服要买,考虑会影响工作或家里的收支平衡,成人可能会做出否定的决定--他们知道,暂时满足不了的愿望或许以后会实施,当时,他们对欲望落空的承受并未带来任何心理和行为上的伤害,相反,由于节制是成人自己所作出的判断,这种暂时的“损失”在今后会以加倍的回报返回;而对孩子来讲,其思维呈线性,即所谓“初级思维过程”:我想的东西一定要得到,我产生的愿望一定要实现。
孩子对欲望不能满足的痛苦的耐受能力远弱于成人,当自己的欲望未能实现时,他们所产生的恐惧完全可以用灭顶之灾来形容。一项儿童分组随访试验证明,那些能够将7个糖果分为每天吃一个的孩子与那些一次性索要7个糖果,在一天(或数小时内)吃光的孩子相比,当他们成人之后,前者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远比后者强。
这需要父母们在满足孩子的欲望和缓解其痛苦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区,心理学中将父母的这种态度赋予“抱持”(holding)的概念,另一个名词为“足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如在孩子痛苦时给予安抚,在其幸福时给予指导,孩子的心中就会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宽容和理解,他/她会逐渐明白:父母对自己的关心是无限的,而自己的欲望能够满足的程度是有限的,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自己与他人、内心欲望与外在现实的界限,而这一界限是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
父母不愿承认自己可以对孩子弱一点,实际上是温柔一些、接纳一些,是因为他们自己自恋地认为,保持严厉就等于保持权威,这恰好说明自己对权威的需要,而非对教育孩子的需要。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2/10446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