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园的作用:0-3岁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好的性格的关键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再去花大力气纠正和弥补,效果都不会太理想。有了好的习惯,才会有好的性格,有了好的性格,才能有好的命运,亲子园的目的就是
【 tulaoshi.com - 图书 】
中国的亲子理财教育一向简单,因此在教孩子如何赚钱的问题上,也少有比较成功的经验。我们常听父母们抱怨 :“怎么教孩子赚钱呢?幼儿园就教显然早了点,可进入小学后,学业负担就开始日益加重,每周能有一天让他轻松地玩耍就不错了,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教他赚钱的时间和好方式。”
的确,国内相对封闭保守的教育体制使得父母少有理财教育的机会和时间,然而越是这样,孩子的理财教育就越显得迫切而且必需。孩子们在入学前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入学后又以每天向父母讨要零花钱为收入来源,如此持续下去,孩子很难培养出独立生活的能力,而当他拿到第一笔收入时,他会因难有恰当理智的分配,而在未来理财生活中陷入财务窘境。
怎样从小培养孩子的赚钱技能
通过家务劳动来获得报酬,是父母教育子女的传统方式之一,这种方式的代表人物是摩根财团的创始人老摩根。老摩根靠卖鸡蛋和开杂货店起家,发家后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规定孩子每月的零花钱都必须通过干家务来获得,于是几个孩子都抢着干家务。最小的托马斯因为老抢不到活干,连每天买零食的钱都没有,所以非常节省。老摩根知道后对托马斯说 :“你不应在用钱方面节省,而应去想怎么多干活才能多挣钱。”这句话提醒了托马斯,于是他想了很多干活的点子,零花钱渐渐多了起来,最后他明白了理财中赚比省更重要的道理。
有些理财学者并不十分提倡通过做家务来获得零用钱的方式,他们认为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在享受这个家庭带给他的幸福之外,他还应承担对这个家庭的责任和义务,而家务就是他必须要承担的义务之一。当然,家长可以教育孩子,多做一份家务来取得一份应得的报酬。
教孩子发现“商机”
在生活中教会孩子主动发现一些“商机”也显得尤其重要。张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年轻时曾经远赴海外留学,国外家长从小就开始培养子女挣钱能力的做法,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对女儿的教育中,他也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财商”教育。“我觉得女儿学校里有一次二手书交易市场的活动办得就很不错。”在二手书交易市场上,孩子们把自己已经读过的书籍、报刊带到学校里,几个人开设一个小型的书摊,孩子们自己定价、互相侃价,一天的活动下来,张先生的女儿卖书挣了60多元,又用这笔钱买了不少别的小朋友的旧书。
在美国,家长还用许多方式来鼓励孩子的赚钱行为。当然,这种鼓励不是让孩子尽情消费他们赚到的金钱,而是通过一些方式把金钱积累下来,并借机教会他储蓄或稳健投资等一些最基本的理财技巧。毕竟,能把自己赚来的钱积累下来,还能感受到金钱在储蓄账户里成长,这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神奇的体验。
美国犹他州的迈克尔·艾耶斯介绍经验说:“我儿子16岁时,找到了一份在当地电影院卖爆米花和糖果的零工。我和妻子决定,他在电影院打工每赚到1美元,我们也拿出1美元存入他的个人退休账户。1999年,儿子大学毕业时,我们在他的账户里存入了最后一笔钱。7年来,我和妻子用这种方式为儿子投资了1.0682万美元,现在他的账户里共有1.4684万美元,这对于一个22岁的年轻人来说,已相当不错了。”
平等相处
小明已经5岁了,在家里,父母叫他做事情时常常会这样说,“去把杯子拿来”,“把报纸拿来”,“赶快去弹钢琴”。虽然有时候小明很愿意去做这些事情,可是每每听到这样的话,反倒没有动力了。
点评:“把杯子拿来”和“帮妈妈把杯子拿来”两句话,在成人听起来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却会有很大的不同。
孩子虽小,但同样不喜欢命令式口吻,喜欢受人委托。所以,每当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时,作为孩子的养育者,如果总是难以忘记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会在和孩子沟通时难以保持平等的地位,“你要”、“你应该”、“你不能”等词语会常常挂在嘴边,其结果家长谈得越多,就越可能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这样,孩子就渐渐失去了与家长交流的愿望。
鼓励提问
“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我是站着小便,妹妹是坐着小便”……5岁的咔咔简直就是他们家的“十万个为什么”,常常会问出令所有人都手足无措的问题,为此父母常用的办法就是用“不知道”的回答冷处理,久而久之,咔咔也就不再发问了。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点评:对于孩子的任何问题,父母首先都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因为孩子在发问,就说明他们在思考,他的好奇心在萌动,所以要鼓励他寻找答案。万一孩子的问题父母回答不了,可以说:“我还没有想好,我们一起找答案吧。”鼓励孩子一起去探索未知世界。有些父母害怕因为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会有损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形象,实际上,真诚地回答孩子的每个问题,会更富人性感染力。
言而有信
“只要你这次绘画比赛能拿奖,不管大小,我们都带你去野生动物园参观一次,好不好﹖”6岁的聪聪听到爸爸的许诺,开心极了,想去野生动物园是他一直以来的愿望,这次终于有望实现了。不过两周后,当他捧着二等奖的证书回来,却发现爸爸早忘记当时说过的话了。
点评:父母在向孩子许诺、鼓励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考虑这些承诺是不是自己能够做到的。否则,屡开空头支票只会让孩子越来越不信任自己,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将来也有可能导致人际交往中的普遍不信任。
学会倾听
3岁的小新是家里的小皇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十分宠爱。小新的爱好是看图画书,等爸妈回来,他就要手舞足蹈地跟父母汇报“读后感”,但由于他说话不清楚、表达吃力,爸爸往往听到一半就看报纸去了,任由小新自说自话。
点评: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候,往往只顾自己“畅所欲言”,这其实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让他们闭嘴,发展下去就会演变成为最常见的错误——说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愿望,他们也希望自己的话能被好好倾听。
还有许多家长往往不明白“孩子的观点往往与大人是不同的”这个道理,所以和孩子交谈时缺乏足够的耐心,他们往往未听完孩子的话就发火,或者把孩子对某事的态度或看法说成是小题大做,这样,得不到理解的孩子就很难对父母的苦心加以理解。
每当孩子跟父母说话(图老师整理)时,父母应尽可能放下手头上的事情,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这能让孩子觉得父母很在意听他说话,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励,会很愿意说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切忌攀比
“你看,隔壁的小涛都会做100以内的加减法了,你还什么都不会,你怎样才能赶上人家啊?”“楼下的那个妮妮实在太不像话了,去年读一年级以来,数学从来没考及格过,将来你可别这样。”读大班的小菲现在最怕听到妈妈提小涛、妮妮,原来大家常常在一块玩,可是自从听了妈妈的唠叨,她都不知道自己还要不要和他们一块玩了。
点评:儿童由于抽象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所以在告诉孩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时候,不要给他们一个笼统的“好孩子”、“坏孩子”的概念,而应该具体和清楚,更多时候还需要一个样本。不过,这个样本最好是从故事书、动画片、文学
如今的日本家长希望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这样的人:
一、体贴他人二、忍耐力强孩子到了2岁时,应教会孩子懂得"等待"。家长需要掌握的重点是:不是教会孩子消极的忍耐,而是教会孩子根据自己的意志积极忍耐。
三、具有干劲在孩子开始懂得与人交流时,就要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凡事均有参与的积极性,凡是参与的事都应从头至尾兴致勃勃。在这点上,父亲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四、富有创造力一般来说,孩子从零岁起就能够一个人玩耍了,做家长的不要妨碍孩子一个人单独地玩耍,要知道此时正是孩子自发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佳时机。
五、尊重生命用父母的爱心去充分挖掘孩子在智慧上的潜力,尽可能地把孩子培育成能超越环境局限的人,成为一个能尊重生命的人。
亲子园的作用:0-3岁是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好的性格的关键时期,错过了这个时期,再去花大力气纠正和弥补,效果都不会太理想。有了好的习惯,才会有好的性格,有了好的性格,才能有好的命运,亲子园的目的就是帮助家长一起培养孩子好的性格,开发孩子的智力,亲子园不同于幼儿园,亲子园要求父母和孩子一起玩,通过玩使孩子学到知识,开发他们的潜能。1岁半以前由父母陪同孩子一起参与游戏,1岁半到2岁,父母可以在旁边观看,2岁到3岁,父母可以离开,孩子独立游戏,亲子园也是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的一个好的过渡,孩子上幼儿园时就不会产生抗拒心理。
亲子园基础班六大项:运动项手的技巧听的能力语言表达社会交往自理能力从6个月到3岁的宝宝,根据不同的月龄进行分班,针对上面的六项进行游戏,不同的宝宝游戏的项目和测试的指标都不相同,即使同一个游戏,由于地域差异,测试指标也不一样,不能盲目照搬国外或者异地标准,比如中国的孩子在2岁左右能区分左右手,因为中国的宝宝大多用右手拿筷子,即使左手拿筷子,也能分清左右,但欧美的孩子,以到5岁能区分左右为合格;还有说星期一,星期二。。。等,中国的宝宝也比国外早的多,因为语言的关系,而国外由于Monday,Tuesday...(发音没有规律)等,国外的宝宝就说的比较晚。同样的题目,广州的孩子跟哈尔滨的孩子做,标准也是不相同的,因此不能随便就下结论说这个宝宝不合格,某方面落后。
有关孩子的成长:断奶:妈妈经常为断奶发愁,掌握一个原则:准备断奶的时候,妈妈不要抱宝宝,因为妈妈一抱,宝宝就条件反射知道要吃奶,即使用奶瓶喂,妈妈也不要抱,让家里其他人来抱,这样一两天就可以把奶断掉了。
辅食:6个月左右的宝宝一定要学会咀嚼,经常给一些固体事物让宝宝练习咀嚼,实践证明,咀嚼有利于孩子以后说话利落。
爬:宝宝开始学爬的时候,肚子抬不起来,膝盖总是抬的很高,妈妈可以用一条毛巾提着宝宝的肚子,帮助他抬起来,让他四肢活动,在宝宝的面前放一些好玩的玩具,但不要是滚的很快的小球之类(太快了孩子赶不上就不想爬了),促使孩子往前爬。
走:千万不要用学步车!用学步车的孩子,在站立、行走方面反而都晚,因为学步车固定和限制了孩子,这样他就有依赖性,不用自己站稳,应该放开来让孩子自己学站学走。宝宝在跟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一起爬和走的时候,会比自己在家跟妈妈学的更快,所以尽量让宝宝跟别的宝宝一起爬和走。
语言:1岁~1岁半以运动为主,1岁半~2岁以语言为主,尤其孩子在要走不会走的时候,他的语言不会进步很快,一旦宝宝会走了,他的语言会突飞猛进。背儿歌很关键,1岁半左右一定要让孩子念儿歌,最迟不要晚于20个月,更不能拖到3岁。凡是儿歌背的好的孩子,将来在学习上,比那些3岁前没有背过儿歌的孩子要出色的多。语言发展快,容易导致口吃,尤其在孩子想说什么还没有说,妈妈一催,这样就很容易口吃。有了口吃现象,妈妈暂时(一星期左右)不要跟孩子说话,让孩子自己玩玩具(如拼图,积木等),会有所改善。
理解能力:代词转换是宝宝真正理解语言的表现,比如问:你(宝宝)几岁?宝宝的回答有几种:“2”(最简单),“宝宝2岁”,“我2岁”(最高级)。再比如问:衣服谁的?宝宝的表现:拍拍自己的胸口,不说话(最简单),“宝宝的”,“我的”(最高级)。
认知:2岁~2岁半是认知的时候,妈妈会发现宝宝不停的问为什么,这是学习的良机,这个时候的孩子,一天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进步很快。在数数上,1岁左右能背到5,10,2岁左右能认到3,3岁左右能认到8。背数和认数是不同的,会背数不一定就是认得,认数,是宝宝真正理解数的含义,比如有个认到3的宝宝,让他拿东西:让他拿1个,他会拿1个来,让他拿2个,他就拿2个来,让他拿3个,他就拿3个,再让他拿4个,他把一大堆统统搬来,在他看来,那一大堆就代表“4”,那就是他还不懂得4的确切含义。10个月左右认颜色,先从红色的开始认,认的时候,面前的积木(或者其他小玩具)统统是红色的,以后看宝宝是否认得,就把红色跟其他颜色混在一块,让宝宝把所有的红色挑出来。
一个小例子:在孩子会说话以后,会经常跟父母发生冲突,那是因为孩子的表达能力还没有到能够确切表达自己意思的时候,而父母往往理解不了,父母和老tulaoshi师都要善于去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区老师讲了她自己女儿和外孙的例子:宝宝和妈妈出去买东西回来,宝宝指着饼干说:要。妈妈就拆开来,拿出一块给他,宝宝拿了就往地上一摔,还说:要。妈妈又给他一块,宝宝又往地上一摔。这样妈妈就很生气,而宝宝又很急还说:要。这样,妈妈就不给了,宝宝就哭闹了。冲突就这样发生了。后来把一袋没有拆过的饼干给宝宝,他就很高兴,自己研究怎样拆开,等到自己拆开了,拿出饼干了,就非常兴奋。所以宝宝指着饼干说“要”,他要的是没有拆开的想要自己来拆,但是妈妈不知道,妈妈替他拆了拿给他,他当然不高兴,所以往地上扔,扔完了还说“要”,在妈妈眼里就成了坏孩子了。
有不良行为的儿童往往是沮丧的,他们不相信能够以有用的方式和别人一起得到归属,所以他们使用不良行为引人注意。而任何父母可以运用简单的技术,发现孩子不良行为的目的,即观察自己对孩子不良行为的感受和反应以及观察孩子对于我们想矫正其不良行为时的行动有何反应,这也会让我们察觉他的后续行为。
切记,要训练自己注意不良行为的后果,而不要只注意不良行为的本身,因为不良行为的结果才显露行为的目的。一旦我们发现了他们的目的,我们就有办法居于重新开始指导孩子的地位。
在父母对孩子行为有所反应前,首先得检查自己的情绪反应,确认孩子的行为目的,再把握原则作有效的处理。
(一)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让父母感到很困扰、苦恼和厌烦,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想获得注意力。其处理原则为:
孩子用不当的方法企图获得注意力时,请父母忽视他,不要给他注意力,即避免造成负面的增强。而孩子只要在出现每一个良好行为时,都应该得到鼓励,表示“我注意到你的行为了”。直到正向行为变成习惯,则可以改为偶然的增强。换句话说,父母给予注意的适当方法,是在孩子没有期望得到注意时给予注意;主要的是把重点放在“给予”,而不是“获得”。长此以往,良好的行为会逐渐增多,不良的行为则会渐渐消失。
(二)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让父母感到没面子、下不了台、权威受到威胁,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争取权力。其处理原则为:
发现孩子在跟父母争取权力时,父母一定要先控制自己的怒气,可以离开现场,避免自己也陷入权立斗争中,让孩子个人去承受不良行为的后果,而后父母再找机会从旁支持、协助,提供意见与建议来争取孩子的合作。
(三)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让父母感到痛心、伤心,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报复。其处理原则为:
面对孩子的报复行为出现时,父母要先照顾自己,尽量让自己不要过份伤心难过,整理思绪等待机会,千万不要以牙还牙,且要保持冷静、善意与耐心,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后,再重新建立亲子关系。
(四)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让父母感到失望、放弃、束手无策,那么他的目的可能是自暴自弃。其处理原则为:
表现出不适应或能力不足的孩子是极其沮丧的,他们放弃了继续努力以求成功的希望。此时周围的成人就更不该放弃,不但要完全停止所有的批评,而且要注意孩子的能力和长处,用最大的爱心、耐心和时间来处理这个问题,对孩子的每一分努力改进,给予鼓励,即使是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进步,也不可轻视。必要时也可寻求心理辅导机构或精神医学单位的协助。
(五)青少年有些负向行为如吸食毒品、飚车等,常让父母感到震惊和讶异,同时也伴随着生气、受伤害与失望的感觉。他的目的在追求兴奋刺激。
(六)当父母一意孤行敌视孩子的朋友,孩子会感到焦虑不安、烦恼,甚至出现反弹的举动,他的目的在寻求同伴的接纳。
(七)青少年追求优越感,如果表现在学业、运动或是其它正向的活动上,多半都能深获父母的赞同。但是青少年若是过分的追求高人一等的行为,对青少年和同伴的关系,都可能是不健康的。而有些青少年更是利用毁灭性行为的方式来取得优越的感觉,如与人拼酒、抽烟、比别人更胆大妄为或无理抗拒父母老师的管教等,反而造成其成长上的阻碍。这也是父母所不乐见的。
青少年通常是在外面寻求刺激、被同伴的接纳及优越感,当他们追求这些目标时,同时存在着也追求前面那四个基本目标,而他们最终目的要的是归属感。他会想要脱离家庭,建立一个完全属于他的人际关系;他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发掘本身的才能,并且重新评价父母亲;他会逐渐打破原先和父母的连结,另外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对父母亲而言,放弃多年来对孩子的呵护,面对子女要求自己作决定、自己行动的新局面,实在很难一下子说放手就放手的。问题就在于,我们是否信任青少年有能力、有成熟的人格去处理事情和追求幸福?如果我们做不到,势必得面对一大堆的冲突和代沟。遇到这种情形,你不妨这样想:过去认真教育孩子的一些正确的价值观,早已深植在孩子的心中,并且相信他们能以这些观念和训练作为生活上的指标,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决定。因为这并不只显示我们对孩子是否有信心,还考验着我们对自己的教育是否有信心。同时双亲也必须放弃用对待儿童的方式来对待青少年,建立一种“成人对成人”的新关系,相信在他度过青少年的尴尬期之后,就能够把早先父母所教的一些生活准则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并学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事半功倍的如厕训练课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都开始意识到宝宝的如厕行为就像学走路一样,是一个需要耐心等待的过程,它的顺利完成不取决于父母的主观愿望,而在于你家宝宝动作与心智两方面的成熟度和它们的完美配合。
何时开始如厕训练更合适?
太早开始的训练与太晚开始的一样糟糕。宝宝太小,如厕训练会给他造成莫大的压力和挫折感,甚至出现便秘、拒绝排便及上厕所退缩等反应;而宝宝两岁半还在白天兜着尿不湿的话,会让他自卑,也会令他在群体生活中成为笑柄,后者也是一种精神压力。
那么,有哪些线索可以帮助父母判断如厕训练该开始了呢?以下几点可供参考
● 宝宝可以保持尿片干燥达两小时以上,或在小睡时不尿;
● 宝宝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并听得懂简单的指令;
● 宝宝对他人上厕所表示出兴趣;
● 宝宝可以走过去坐好;
● 宝宝可以在口头上或行动上表达想解便的欲念;
● 宝宝可以将衣服拉下或拉起;
● 宝宝可以独立地表达“愿意”还是“不愿意”。
2000年儿保专家的研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父母在宝宝18到24个月之间开始如厕训练,80%的宝宝在两岁零4个月可以完成白天的训练,到3岁左右才能完成夜间训练。专家发现男孩在训练时所要花费的时间超过女孩;而越早开始训练的宝宝,其训练期也较长。例如18个月开始训练,到26个月时完成白天的训练,花费8个月,而从24个月开始训练,到第28个月也完成了,只花费4个月。这一点让实践过的父母相信:等宝宝更成熟些再开始训练,宝宝可以学得更快,大人和孩子所遭遇的挫折也会更少。
如何做如厕训练?
准备一个类似于玩具的如厕椅或者尿桶。尺寸方便宝宝坐稳或站妥,还必须配置鲜艳的色彩或者声音,来吸引小宝宝的兴趣。
属于宝宝的如厕椅应放在宝宝自己的房间里,宝宝乐意在客厅里开辟他的“游戏场”时,如厕椅也可以放到他的近处。鉴于这个年龄的宝宝有尿意的时候都会急不可待,如厕椅放置时的“就近原则”非常重要。
让宝宝逐步熟悉自己的尿桶或如厕椅,经常带他去坐一坐,不必拉下裤子。为了让好奇心强的宝宝对房里突然出现这么个“彩色玩具”不抗拒,父母不妨在他坐稳后在旁边讲故事。
随时询问孩子是否有便意或尿意,如果他点头,就赶紧带他去如厕椅上,将尿布拿掉后坐在上面。开始解便时,不必马上处理它,因为小宝宝对于这种从自己身体里“掉下”的东西也许会有奇怪的感觉,父母可当着宝宝的面清理他的如厕椅或尿桶,告诉他卫生间才是“它们”该去的地方。
逐步摆脱如厕椅。当白天的训练接近完成(宝宝很少在白天尿湿裤子)时,父母可以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去上卫生间。女孩的训练主要由妈妈来完成,男孩的训练由爸爸来言传身教。鉴于男孩子比女孩要脏乱和淘气一些,父亲应给予准确的示范,比如如何“瞄准”便桶。如果他不听话,小孩子的稳定性又差,就在便桶中放一张有颜色的纸,让他瞄准纸片撒尿。这对宝宝来讲,好似一个游戏,同时也增加了他上厕所的积极性。
训练孩子自己擦干净屁股。这个步骤很多父母都乐意为宝宝代劳,怕他们擦不干净,也怕他们弄脏手。其实这一环节不完成,如厕训练就不能算完整,孩子上了幼儿园以后,甚至会因为“没人给我擦屁股”感到莫大的精神压力,有些宝宝还会为此抗拒上幼儿园。父母要示范正确的擦拭方向(尤其是女孩,大便后一定要从前往后擦,以防尿路感染),几次以后,孩子就会了。假如怕孩子弄脏手,督促他们便后洗手就可以。
要等日间训练完成结束后再进行晚间训练,培养孩子入睡前后早起后主动如厕的习惯,如果发现孩子睡前饮水太多,或情绪特别兴奋、身体特别疲惫,凌晨时不妨叫起孩子,再上一次厕所。对于大于两岁半的宝宝来说,尿床是他们的“绝对隐私”,父母不可四处张扬,以开玩笑的方式也不行,切记切记![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有一件事让我记忆犹新。
那还是二十多年前的一天, 弟弟拿了游泳衣正要出去,妈妈一见,顿时紧张了起来。
“游泳很危险的,要注意安全。游泳时最好到游泳场的浅水区去学,而且要和会游泳的同伴一起去。不久前听说……”妈妈唠叨着。
“你知道吗?我已经多次横渡赣江了。”弟弟笑着打断了妈妈的话。
“原来你早学会游泳了,怎么没听你说起过呢?”我说。
“我说了,妈妈会让我去吗?”弟弟反问道。
得不到理解,就干脆不说。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丹麦历史上有一对很有名的兄弟,哥哥尼尔波耳是物理学家,外向,善言;弟弟哈洛波耳是数学家,内向,拙于言辞。他们是好兄tulaoshi.com弟,一条藤上的两个出色的瓜。
一天,哥哥尼尔建议他俩来个互相揭短,他觉得这很好玩。
弟弟哈洛说:“噢,那我可做不到!”
哥哥说:“难道你不想让我快乐吗?”
弟弟只好说:“那你先说吧!”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哥哥开始批评弟弟:“你总是口齿不清,不会说爱的话,做事又不细心……好,现在你可以损我了!”
弟弟还是笑着平静地说:“我做不到!”
哥哥急了,便说:“你讲话不算数!”
弟弟这才“嗯嗯”地开了口:“哥,哥,你的衣领上有一根线头。”边说边帮他拿掉。
原来,弟弟并不是不细心,只是没有说而已。
有的孩子是因为拙于言辞,有的孩子是因为觉得与家长之间存在着代沟,家长难于理解他们,因此,很多事情孩子并不会与家长说。但不说是否就等于不做呢?当大家读了上面的故事后,相信一定会给出个明确的答案。
孩子如果想自己吃东西,一定不需要你的帮助,他会从你的手中夺过勺子。请给孩子这样的锻炼机会,同时准备好收拾乱摊子。鼓励孩子努力自己吃好,因为这是孩子心理与生理发育中的一大进步,而且还能给孩子很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这样做还有助于孩子肌肉运动的发展。使用勺子把饭送到口中是最好的一种练习手眼配合的方法。
孩子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比较熟练地自己吃东西。你可能非常担心食物成了孩子的玩具,因为食物没有进到孩子的肚子里,却都掉到了地板上。这很自然,不必担心。在孩子学习吃东西的时候,孩子的第一个发育高峰慢了下来,所以需要的东西大为减少。
在孩子没能把食物准确地送到嘴里之前,你和孩子各拿一把勺子。如果孩子盛不起食物,你可以替孩子盛好。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51213/1052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