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寒冷冬季应如何进补,女人冬季为何要进补?
【 tulaoshi.com - 女人 】
女人冬季为何要进补?
冬季是一个寒冷的季节。祖国医学认为,冬令进补与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密切关系。女人人由于本身体质虚寒,身体抵抗能力低下等,在寒冷季节,更宜进行食补。这对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促进病体康复等方面,更能显示出药物所不能替代的效果。
中医古籍《内经》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又说:“冬三月者为封藏。”也就是说,一到冬三月,正是养精蓄锐的大好时期,这时人的皮肤肌腠比较致密,汗出较少,摄人的营养物质也容易贮藏起来,况且在冬令季节里,人的食欲也比较旺盛,所以这时进补正是最好的时节,冬至以后尤为相宜。
“补”一般是针对“虚”来说的,其中又以补肾尤为重要。但冬令进补还包含着“预防”的意思,即通过进补,预防疾病的发生,以达到养生健体的目的,正象中医古籍《内经》所说:“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也就是说在冬令通过进补,能使“精气”储存于体内,到春天就不会患病了。反之,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就会“冬不藏精,春不病温”。这正是中医“治末病”,也即预防为主思想的体观。
进补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
冬令进补应选在什么时间最好呢?有三种说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人们普遍认为冬至前后进补是最佳的时期,因此,冬至一到,很多人就开始想方设法地进补。
其实,进补并没有没有明确的时间界限,进补也因人而异,不同体质的人,进补的度和进补的时间也会有所差别。一般情况下,冬季比较适合进补,但不局限于冬至前后这几天时间。
药补不如食补
专家提醒:冬令进补与其服用大量补品,不如先从食补开始。因为只有食补才是增强人体抵抗力的关键。而女性在食补中又可根据不同的体质,分为四种不同的食补方法:
平补:指那些性气平和、不论健康人或病人都可以食用,帮助维持健康和生命的食物,如谷类、豆类、乳类、水果和蔬菜类。这类食品性能平和,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的病人均可食用。
温补:指食性温热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黄鳝、甜食、红枣、桂圆、荔枝以及葱姜辛辣之品等。冬令怕冷的女性常吃这类食品可帮助升火,改善怕冷的感觉,从而增强体质。
清补:指食性寒凉的食物,如梨、生藕、芹菜、百合、绿豆、黄瓜、甲鱼、螺蛳等,有清火作用。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nvren/)温散:指性味辛热的食物,如辣椒、桂皮、芥末、香菜、花椒等。这类食物有温阳散寒作用,在寒冷的冬季,常用来御寒和除湿。
进补要因人而异
女性冬令进补要做到事半功倍,关键在于针对不同体质,有的放矢,这里提供几个进补方子:
1、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和经常操作电脑的女性
常见症状:眼睛疲劳,或眼花目眩,或两目干燥。
进补提示:各种动物肝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经常食用一些猪、牛、羊及鸡、鸭等畜禽肝脏,有益于眼睛,但血脂及胆固醇偏高女性应少食或不食。
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每周吃3根胡萝卜,即可保持体内维生素A的日常含量,此外,红薯、桔子、柚、柿子的维生素A含量也较高,可适量食用。
乳、蛋类食品:如牛奶以及鸡蛋、鸭蛋、鸽蛋等,其中,禽蛋里的蛋黄维生素A含量比较丰富。
枸杞子:富含丰富的胡萝卜素,是补眼之佳品,冬令以泡茶饮用为宜。
推荐药膳:明目菜草决明6克,玄参6克,茶叶6克,泡或煎饮,每日一服,清肝明目,防治眼目昏糊。
2、长期熬夜工作的女性
常见症状:疲劳不堪、工作效率降低、记忆力衰退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nvren/)进补提示:鱼类其中鳕鱼、沙丁鱼、对大脑细胞特别是脑神经传导、发育有着重要作用。
牛奶、酸奶富含蛋白质、色氨酸,食用对人体补脑有益。
芝麻、核桃仁含维生素B族、C及氨基酸等,含脂量达40%以上。其中的不饱和亚油酸、卵磷脂、亚麻酸是人体大脑的结构材料。
麦类、小米、玉米含蛋白、脂肪、钙、铁、维生素B1,能预防神经衰弱,其植物纤维可促进大脑微循环畅通。水果桔、柚、柑、橙、柠檬等水果为碱性食物,经常食用有利于消除大脑的酸性代谢产物。
推荐药膳:增智益脑糕核桃仁30克,莲肉20克,黑芝麻、枸杞各10克,玉米、山药粉各200克,加红糖适量做糕,食用可益智健脑。
3、面色萎黄、唇舌淡白的女性
常见症状:头晕眼花、心悸、失眠、健忘、手足发麻,大便干燥,以及月经期延期。
进补提示:羊肉羊肉性味甘温,益气补虚。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成分,且肉嫩味美。
推荐药膳: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30克,生姜60克,羊肉500克。将当归、生姜洗净切片,羊肉去除筋膜,置沸水锅内稍烫,捞出冷却后横切成长短适度条块,然后将羊肉与生姜、当归放入砂锅内加清水炖至羊肉熟烂,饮汤并食羊肉。此方补血调经,散寒止痛。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6/2014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