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沉高的原因,血沉偏高与否,与健康息息相关,不可马虎。许多人都不知道血沉到底是什么,血沉就是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简称血沉。血沉高的原因有多种,血沉高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血沉偏高的原因以及它的临床效果。
【 tulaoshi.com - 血沉偏高 】
血沉偏高与否,与健康息息相关,不可马虎。许多人都不知道血沉到底是什么,血沉就是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简称血沉。血沉高的原因有多种,血沉高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血沉偏高的原因以及它的临床效果。
引起血沉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各种炎症性疾病:如风湿热、结核病,血沉可增快,如慢性肾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其他则还有部分贫血患者,血沉可轻度增快。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粘液水肿等患者,血中胆固醇高,血沉亦增快。如果之前有强柱 ”病史的话,血沉高则与原发病有一定的关系。
血沉的病理增快绝大多数为急性或慢性感染,恶性肿瘤以及具有组织变性或坏死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胶原组织病等)都有血浆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或有异常蛋白进入血液,导致血沉加速。此外,贫血和月经期及妊娠三个月后也可以使血沉加速。因此,血沉是一种非特异性试验,不能单独用以诊断任何疾病。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血沉的全称是红细胞沉降率,英文缩写为ESR,是一项非特异性的化验项目。这就是说,血沉加快并不能确定患有哪种病,血沉正常也不意味着没有病。测定血沉可以了解疾病和观察疾病的发展和变化, 需要与其他化验结果和临床资料结合分析,才能对疾病诊断有所帮助。
目前临床上有两种检查血沉的方法,魏氏法是临床检验中常用的方法。
魏氏法检测血沉
(本文来源于图老师网站,更多请访问http://www.tulaoshi.com)小于50岁: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
大于50岁:男性为0~20mm/h,女性为0~30mm/h。
大于85岁:男性为0~30mm/h,女性为0~42mm/h。
儿童: 0~10mm/h。
血沉就是将抗凝血放入血沉管中垂直静置,红细胞由于密度较大而下沉。很多人都以为血沉高是风湿病的表现。血沉是生活中诊断风湿病等疾病是否存在的一个重要依据,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发现异常,需及早到专科医院诊断治疗。血沉高,不一定就是风湿病,这就需要我们了解血沉与哪些疾病有关。
与血沉相关的疾病
1、组织损伤和坏死,如大范围的组织坏死或损伤,大手术导致的损伤,心肌梗死,肺梗死,骨折,严重创伤,烧伤等疾病亦可使血沉加快。
2、各种急性全身性或局部性感染,如活动性结核病,肾炎,心肌炎,肺炎,化脓性脑炎,盆腔炎等。
3、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细菌性炎症,2~3个小时就会出现血沉加快的现象。
4、患有严重贫血,血液病,慢性肝炎,肝硬化,多发性骨髓瘤,甲亢,重金属中毒,恶性淋巴瘤,巨球蛋白血症,慢性肾炎等疾病时,血沉也可呈现明显加快趋势。
5、各种胶原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动脉炎等。
血沉加快对发展速度较快的恶性肿瘤具有提示价值:手术将肿瘤切除,或化疗、放疗治疗有效时,血沉可减慢;肿瘤复发或出现转移时,血沉还可再加快。良性肿瘤一般血沉不加快或出现减慢现象,因此可以通过这个项目协助初步判断肿瘤的性质。 血沉的快慢还可辅助观察病情的变化。如风湿病、结核病血沉加快的程度常与病情轻重有关。活动期血沉加快;病情好转时血沉速度 减缓;非活动期血沉可以恢复到参考范围。因此,测定血沉可大致推测疾病的发展及观察治疗效果。
血沉在临床上主要用于
A、观察结核病和风湿热的病情变化和疗效、血沉加速,表示病情复发和活跃;当病情好转或静止时,血沉也逐渐恢复。在诊断上亦作为参考。
B、某些疾病的鉴别诊断,如心肌梗死和心绞痛,胃癌和胃溃疡,盆腔癌性包块和无并发症的卵巢囊肿等的鉴别。都是前者血沉明显增快,后者正常或略有增高。
C、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血浆中出现大量异常球蛋白,血沉加快非常显著,血沉可作为重要诊断指标之一。
而血沉方程K值血沉快慢与血液成分改变,其中直接与红细胞多少( HCT高低)密切相关,血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HCT,HCT成为影响血沉的主要因素,若HCT高,则ESR减慢,反之,ESR 增快,HCT低,ESR和HCT之间呈一定的数学关系。通过血沉方程K值的计算,把ESR转换成一个不依赖于HCT的指标,以除 外HCT干扰的影响,这样血沉方程K值比ESR更能客观的反映红细胞聚集性的变化。
图老师小结:看了这么多,大家对血沉高的原因都有了较深的了解,生活中血沉偏高现象的朋友一定要了解。而日常的护理应排除主动性瘦身、减肥的原因,合理的饮食,规律的生活,适当增加体育活动,仔细观察发生的症状,去医院随访。
来源:http://www.tulaoshi.com/n/20160328/2029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