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lyme 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 dorferi)引起的一种蜱媒螺旋体病。此病是一种多系统受损害的综合征,除了出现皮肤慢性游走红斑(ecm)、心脏损害、关节炎症外,还可以出现复杂的神经系统症状。
自从steere于1975年发现莱姆病以来,至今世界上已有四大洲、二十多个国家有本病的报告。我国于1986年首次在黑龙江省海林县林区发现了莱姆病。近年来的调查表明,在我国存在着较广泛的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莱姆病的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其传播媒介主要是几种近缘硬蜱,一些啮齿动物和犬、鹿及家畜是主要宿主,通过蜱叮咬将病原体传播给人而发病。莱姆病的两大流行区是美国和欧洲各国,在我国分布也相当广泛,十一个省(市、区)有分布和流行。在东北林区患病率为1%~4%,而四川省某些林区患病率达9%。发病季节一般为5~9月,男女各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在林区、牧区、山野草地、水边等野外作业之青壮年发病率高。
其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病机制目前倾向于免疫学说和血管源性学说。临床一般分三期:一期是于蜱咬后出现特征性、皮肤慢性游走性红斑;二期为心脏与神经系统症状;三期为关节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