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根据“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认为人的生活规律,必须适应四时气候之变化,这样才能有效地保养身体,防御疾病的侵害。春风、夏暑、秋燥、冬寒,既是正常的气候,又可成为致病的邪气。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四时气候及其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都能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某些疾病在气象剧变时容易发作或加重),为了增强人的适应和抗病能力,必须根据季节变化进行合理的“调摄”。
四时“调摄”包括饮食进补、早晚起居以及气功引导、药物按摩等多方面。一年四季,气候不同,饮食进补也须有所差异。《饮膳正要》曰:“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爽,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金匮要略》也指出:“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其依据就是四时气候对人体脏腑和气血的影响,以及“以脏补脏”的理论,例如,古人认为:春发散,宜食酸以收敛,所以春季要注意用酸调味。
要做到顺应四时,就必须避免“补不得法”或“补得其反”。例如,在秋冬之季,由于气候渐渐由热转凉,人身的阳气也相应地潜藏,皮肤毛孔紧束,故不宜进补凉性补品,而应适当多进服一些温热补品。而春夏之季,情形则相反,尤其在炎热天气下,人体气血趋向体表,过多地食用辛甘燥热食品,就会过分伤阴。<...[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