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不久裁撤,并入南安县,直到600多年后才再次设县建制:闽国933年龙启元年时升为同安县,再次设县[7] ,属泉州。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灭闽国,同安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安为其治地,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 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漳州)。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属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人宋土。同年,宋复平海军为泉州。宋属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8] 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顺治十二年(1655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属于福建省,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起属于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永春州、大田县)自泉州移驻厦门。[8]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4月28日,思明县政府正式成立,隶属福建军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大田县,1925年废)。[8]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厦门特别市政府和兴泉省随之撤销,厦门恢复思明县建制,与同安县均属福建省政府直辖。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今泉州、莆田、厦门)。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恢复厦门市政府建制,直属福建省政府管辖。[8] 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福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
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1958年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8] 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开元、思明区)。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同安县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5月1日起,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区、思明区、开元区、杏林区、湖里区、集美区、同安区7个区。[8] 2003年5月起,经国务院批准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新思明区;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镇、新圩镇、马巷镇、内厝镇、大嶝镇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至今厦门市辖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和翔安区6个市辖区。[8] 2014年12月12日起,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中厦门片区共43.78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
2003年5月起,厦门市辖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6个市辖区。[9] 思明区,位于厦门市南部,境域北纬24°26′~24°28′,东经118°03′~118 °13′,由厦门本岛南部和鼓浪屿全岛组成,北面与湖里区毗邻,东、西、南面与小金门诸岛及漳州市隔海相望,总面积75.31平方公里。[9] 湖里区,成立于1987年11月,位于厦门岛北部,辖5个街道、45个社区居委会,面积65.78平方公里,占厦门岛面积的47%,海岸线长达24公里。[9] 集美区,西北与漳州长泰交界,东北与同安区接壤,西南与海沧区毗邻,东南连接厦门岛,位居厦门市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独特。全区总面积276平方公里,设立有杏林、集美两个台商投资区,是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9] 海沧区,与厦门岛隔海相望,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1℃。地貌主要由丘陵、台地、平原组成,地势平坦,地质结构稳定。优越的港口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早在三百多年前就使其成为福建南部拓海贸易的重要港口。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提出了把海沧建成“东方大港”的宏伟构想。20世纪初期,英国“亚细亚”和“美国美孚”两大国际财团也将海沧作为输送石油的中转站和船舶的加油基地。[9]
厦门同安区,别称“银城”,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县, 1997年5月1日撤县设区,2003年9月,厦门市区划调整,原同安区一分为二,拆为同安区和翔安区。调整后,仍为厦门市最大行政区。[9] 翔安区,2003年10月19日正式挂牌,是厦门市最年轻的行政区。翔安,寓意于翱翔安康。翔安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前沿,位于厦门市东部,东北与泉州市交界,西面与同安区接壤,南部隔海与金门岛相望,居厦、漳、泉“金三角”核心地带,是重要侨乡和台胞祖籍地。[9] 除正式行政区划外,厦门市还设立有经济管理区。
文化
2011年末,全市拥有文化表演团体6个,全年国内演出904场次,观众43万人次;文化馆7个,其中,国家级一级文化馆6个,博物馆4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5个,公共图书馆9个,公共图书馆藏书总藏量达460.62万册(件),借阅量471.67万册次,读者流通量550.17万人次。出版发行各类报纸9种,期刊杂志25种。共有广播节目6 套,电视节目8套,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99.19%和100%。全年发行电视动画片12部、349集、4850分钟。5部动画片被广电总局评选为2011年度优秀国产动画片。农村电影放映6408场,受众人数76.6万人次;城市社区“温馨家园”放映广场电影1200场,受众人数13.9万人次。完成厦门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数据采集,合计3983件(套)文物藏品、46208张文物影像片,其中,一级文物29套(40件)。[37]
城市标志
日光岩上看厦门岛1986年10月23日厦门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审议了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提请确定市树、市花、市鸟的议案,决定凤凰木为市树、三角梅为市花、白鹭为市鸟。厦门市的公营单位多以白鹭形象为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