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16日发布消息,注册心理陪护师正式获批。此消息一经披露,立刻引来“陪聊获正名”等舆论。“陪聊”似乎瞬间成为“心理陪护”的代名词。
顾名思义,心理陪护师,即凭借自己所拥有的专业心理知识,陪伴在老人、儿童、病患者以及临危者等人士身边,以心理沟通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心灵护理。这是一种阳光、向上,满足社会需要,且本不含有丝毫阴暗成分的新兴职业。同时,这一行业的准入要求“必须通过400课时的专业学习与考核,内容包括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危机干预理论与技巧、心理陪护技能操作等”,应该说是相当的“专业”。我们怎么看这样的职业都不该与“三陪”或“陪聊”有任何瓜葛。
笔者以为,如今,一门新兴职业之所以成为舆论的“眼中钉”,是因为我国长期以来限制发展的职业,开禁后成为大众关心的焦点,一些媒体利用人们的心理进行“借题发挥”、错位炒作的结果。笔者并不担心当前社会上对心理陪护是否会产生“越界”的疑虑,相信只要加强对这一行业的指导和监管,制订相关的执业守则,强化行业监督,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它就不会成为开闸后的“洪水猛兽”。
笔者也有担心的一面。那就是怕有关部门监管不力,智慧不足,或重复以往某些行业中暴露的“收钱管理”,将发展新兴职业、扩大就...[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