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忧,即焦虑发愁、精神沉郁。悲与忧相似,同为肺志,可相合。思,是指集中精神,运用智慧,考虑问题的精神状态。忧思适度,为常人正常之生理心理现象;若忧思过度,即为非良性心理刺激的思维情绪,首先出现的多是失眠。
(1)忧思致失眠:情志乃生来俱有,过则为病。善忧之人,一方面是气多消耗,《素问·举痛》曰:“悲则气消……”,气不足则精血虚,阴不敛阳,阴阳不交而失眠;另一方面,忧悲则心神不宁,导致躯体气机逆乱,脏腑失调而致失眠,如《灵枢·口问》说:“……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再者,忧则肝郁气滞,化火扰动心神而失眠,或伤及脾胃,“胃不和则卧不安”。思虑过度则伤脾,心脾血虚,神魂无主,而致失眠;正如《类证治裁》曰:“由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思虑过度,还可致痰热内扰而不眠;《景岳全书》:“思虑过伤,火炽痰郁,而致不寐者多矣。”黄胜来研究失眠症的资料表明:67例成年男女失眠患者,病前性格有忧愁、多虑、内向个性特征者占97%。可见,“忧思”情志与失眠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实中,不少失眠患者躺在床上难入眠,而在不该睡的场合能睡着,如在开会时很快睡着。其原因是,他们在该睡的场合习惯于思维和忧愁烦恼,导致条件反射性的唤醒和失眠(西医称心理生理性失眠);而在...[ 查看全文 ]